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32期-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PDF

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32期-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32期-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目 錄 中文學 《莊子》「仁義禮智」之倫理實踐義蘊-「結構現象學」 取向之探究 李德材 1 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所見地名功能考 余 風 31 楊起元「識心知性」的體仁之學 葉守桓 59 蒼天瘁仕難 -王鐸主體身份認同之位移探究 王振邦 91 試論牛運震《史記糾謬》 黃世錦 123 外文學 日本高中生赴台灣畢業旅行-學生之滿意度與台灣形象 -佐藤和美 179 語言學 現代漢語句狀語引導碼「難道」的結構 -功能 -語境教學 李希奇 209 社會學 「家」的歧義與多重:從《T 婆工廠》到《彩虹芭樂》 談離/返「家」的旅程與多元愛情 李淑君 241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2 期 第 1 - 29 頁 2016 年6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莊子》「仁義禮智」之倫理實踐義蘊 -「結構現象學」取向之探究 李德材* 摘 要 本文主張《莊子》的倫理實踐起源於對「道為天下喪」這一存有論生成歷程 基本事實之關懷,從而在倫理實踐上以回歸道在其原初倫理處境所顯示的那種混 芒澹漠與自由開放性為基礎。但是,這一原初倫理處境之回歸,首先需要被聯繫 到道德範疇上的「性德存有論」以及「道」之結構生成歷程中,從而在道德工夫 與倫理實踐兩大結構整體間,產生同一與差異循環反覆之辯證性關係。同時,我 們以結構現象學所謂的「基本現象」之生成與衰變來詮釋《莊子》的「道德」所 顯示的法則性原理,從而指出道德實踐之「向前」(有為)生成則產生仁義禮智 諸德性之實踐;但道德實踐之「向前」生成必然也會出現衰變的現象,人也因此 必須「向後」地「性德返修」,並投身於自身生命結構之徹底轉化,進而發現與 掌握「無為」這一「深層結構法則」。最後,從《莊子》哲學之總體構成角度來 看,「仁義禮智」諸德性其實是可以在《莊子》的道德實踐總體構成中得到某種 意義之安立的。 關鍵詞: 莊子、倫理、結構現象學、仁義禮智 *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 2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32 期 壹、緒論 1 首先,我們要釐 清《莊子》文本中的「道與德」與本文所謂的「倫理」之關 係及分際。所謂「德總乎道之所一……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徐無鬼篇〉 2 (頁575 ) ,姑不論我們怎麼描述或定義《莊子》所謂的「道」,這裡道與德之 間有其存有論「位階」或「區位」的差異。用一般的定義方式來說,《莊子》「道 與德」的關係乃顯示為「萬物之種種個別殊異性,從其本身講,是其所具有的(得 之於道的)個別殊異性」,這個萬物得之於道的「個別殊異性」就是「德」,而 3 。亦即,《莊子》所謂的「道德」 不必然局限於現今意義的「道德」 (morality ) 之最初涵義與今日所謂的「道德」-特指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乃至人與自然間 所建構的具有價值判斷意義的關係或存在方式,是分屬不同意義層級的。為避免 行文之混淆,本文以「倫理」(《莊子》則有「人倫」一詞,見〈知北游篇〉)指 謂現代意義的「道德」或「倫理」,而將「道德」一詞專屬於《莊子》意義上使 用。 就此而論,所謂的「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 之……」〈天道篇〉(頁289 ),本文所謂的「倫理實踐」乃專就仁義禮智等倫理 德性意義以言之,並以「道德工夫」專指《莊子》意義下的精氣神或心性天關係 構造等「體道」或「性修返德」工夫歷程。 從這個意義來說,《莊子》的哲學研究中,「倫理實踐」這一向度往往是最被 忽略的領域。例如牟宗三先生認為道家的「智的直覺」(即所謂的「道心」)並不 帶有「道德」之內容,雖不必然反道德,但亦不積極地為「道德」立下實踐之可 能根據,且經由遮撥仁義禮智等諸德性而顯,視道德為外在物,其道心在道德之 創生方面則落空4 。再如,唐君毅先生則指出,《莊子》的精神是一種虛靈心,而 1 蓋兩位審查者的學術立場都主張,《莊子.內篇》屬於莊子本人著作 ,外、雜篇則屬於莊子後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