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的养老与救济机构
古代的养老与救济机构
一、孤独园与悲田院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养老,不仅仅限于对老人的优待与官吏的致仕,历代王朝还创建了许多养老救济机构,以国家的力量对那些孤寡无依的老人给予帮助。这样的措施,既是国家救济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孔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实现。(《礼记?礼运》篇)最早的国家养老救济机构,设置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521)正月,梁武帝萧衍下诏宣布:“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
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梁书?武帝本纪》)梁武帝创设的“孤独园”,既收养无家可归的孤儿,也收养无人赡养的老人,并且负责为收养的老人料理后事。这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官方创设的正式救济赡养机构。这样的机构出现于南朝梁朝,与萧衍是一个既笃信佛教也提倡儒学的皇帝有很大关系。
他在江南制礼作乐,连北朝的东魏权臣高欢也说:
“江东有萧衍老翁,专讲究文章礼乐,中原士大夫南望羡慕,认为正统所在。”对于老人的专门救济收养机构,自得到梁武帝的提倡创立,就成为后世仿效的榜样。
唐代,已开始在京城长安洛阳二京设立悲田院,作为国家对贫苦无依老人的救济机构。这种救济机构始创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起初称为“病坊”,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老年乞丐,以后改名为悲田养病坊。(马鉴《续事始?病坊》)之所以为救济机构取这样的名字,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家认为,供养父母为恩田,供佛为敬田,施贫为悲田。悲田院所需开支,由国家拨付,由僧人负责主持。唐末武宗时,曾下诏灭佛,勒令天下僧尼还俗,悲田院无人主持。因此,武宗还专门颁布诏令,规定长安洛阳两京的悲田院,由国家拨给相当的没收的寺院田产作为赈济开支来源,地方各州府则分别拨给本地悲田院七顷到十顷田地,以供开支,并由各地长官选派年高德劭的老人一名负责日常事务。这样,国家救济机构在新的条件下又得以维持。(《旧唐书?武宗纪》)因此,悲田院成为国家救济机构的代称。宋代着名诗人苏东坡有一次曾对他的弟子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苏东坡能够平等对待悲田院中的贫苦老人,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二、福田院和居养院
宋代继承了前代设立国家救济机构的做法,在京城开封设立城东和城西两个福田院,负责收养鳏寡孤独的老人与孤儿,以及城中衣食无着的饥民。“福田”的含义也来源于佛经,意思是积善行可得福报,好像播种田地,秋获其实。但由于需救济贫苦老人的数量很多,嘉佑八年(1063),宋英宗增置城南城北两个福田院,与以前设立的共为四院,成为专门的国家救济机构。每当严冬来临,朔风吹号,寒雪纷飞之时,也正是福田院最为忙碌的日子。京城开封府的主管官吏,就要到大街小巷巡行,把无依无靠或流浪街头的老人、失去双亲的儿童以及乞食街头的饥民,都一起收容到福田院中住宿。福田院收养的人数,平时有定额的限制,但在冬天则可以额外收养。每天,由福田院负责官吏把收养人数上报中书省,由国家左藏库按规定拨给相应的钱米。直到春回大地,天气转暖,老人们可以自由行动时,才停止额外的收容的钱米供给。(《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恩惠》)宋徽宗时期,是北宋的老人救济收养机构发展最为完善的时代,救济机构的规模扩大,崇宁元年(1102)秋天,宋徽宗下令在京城开封设立居养院,以收养鳏寡孤独老人。(《宋史?徽宗纪》)以户绝无人继承而没官的财产充当经费。崇宁四年(1105)徽宗又再次下诏敦促各地州府也建立类似的养老机构。诏书说:“国家实行仁政的首要大事之一,是对天下鳏寡孤独和贫而无靠的人给予救济和收养。现在京师虽然设立了福田院,但收养人数不多,每逢严冬盛暑,仍有许多无家可归和患病的老人流离失所,他们都是令人同情和怜悯的。现在规定开封府和各地州府,都设置居养院,以专门收养鳏寡孤独的老人。”一年以后,由于当时京西北路提 举司的请求,各地福田院也都改名为居养院。(《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恩惠》)这样,全国的老人救济和收养机构统一起来,任务也更为明确。居养院收养的标准,在宋神宗时规定,以六十岁以上老人为限。但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又重新下诏,把收养的老人年龄降低到五十岁以上,条件更为宽大。(《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恩惠》)宋徽宗以后,居养院在全国各地纷纷设立,甚至普及到县城。像江西的吉州共有八县,七个县都已有居养院,惟独吉水县尚未创办,县丞黄闲引以为耻。于是请求县令及常平使者批准,在城南选择官屋十间,每年拨米五十斛,建立“安乐院”一所,使吉水孤寡老人得以安度晚年。(程珌《洛水集?吉水县创建居养院记》)有的居养院因为负责官吏重视,规模宏大,经营也井井有条。
像南宋时的苏州居养院,有房屋六十五幢,三百一十间居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