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学研究]饮食文化.ppt

  1. 1、本文档共1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研究]饮食文化

第四讲 中华饮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美食遍布全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吃万种菜,这就是中国饮食之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在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条件及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 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主要内容 ※吃什么——饮食结构 ※怎么吃——饮食方式 ※吃的民俗 ※酒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 其次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 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 。 食物的变化 材料一:《礼记·礼运》说:“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材料二:《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材料三: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赫哲族,招待亲友和客人常以“刹生鱼”表示尊敬。 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因为仁慈,中国人实施多子继承制度,这样财产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远距离的迁徙,中国人安土重迁与之关系重大。这一继承制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从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产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会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会人口压力始终存在,只要社会的生产力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就会有多少人口出现。 我们一些地区的人们,几乎无所不吃。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小到蚂蚁,大到大象,几乎吃遍了整个生物界。 丰富的食谱、复杂的烹制工艺和讲究的进餐礼仪,都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而这种几乎无所不吃的状况的形成可能出自于以下原因:即长期以来经常性、周期性的食物匮乏、灾荒、饥馑的不断发生拓宽了我们的食物选择范围。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古以来的饥荒司空见惯,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得以控制。饥不择食,如“汴京大饥,米生钱三百,一鼠直数百钱,人食水藻,椿槐叶,道殣,骨多无余胔”(连腐尸都吃了)。 饥荒之后,度荒食物就会作为一种生存的知识保留下来并代代传承。例如宋代董煟的《救荒活民书》、明代朱棣的《救荒本草》、明姚可成的《救荒野谱》和清代王检心的《真州救荒录》等,都有度荒食谱的真实记载,而这些食谱多数均不是平常食物。可以说,每一次饥荒过后,人们的食物范围就会扩大。 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 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老天爷,快下雨, 包子馒头都给你。 三十里的莜面, 四十里的糕 十里的荞面饿断了腰。 (山西、陕西、内蒙古) 在以汉民族为代表的国内大多数民族的饮食,分主、副食结构。 主食 副食 主食 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加上小米、玉米、豆类等,构成了日常的主食。在长期的农业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 糕果类 居住在北方的汉族,喜欢用面粉做成包子、馒头、烙饼、面条等。 西北地区的藏民,则将炒熟的青稞面和豌豆面掺合在一起,做成“糌粑”,拌以酥油茶食用,来适应高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