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皇帝王霸
《管子》这本书,还是管仲本人的思想。如果是前者,现在一般认为,《管子》一书不是管仲自己写的,是后人托名伪作的,但这本书内容比较庞杂,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综合法家法、术、势三派,对法律和“法治”有详细论述,另外还夹杂道、儒两家思想,是研究先秦法律思想的重要着作。
不管这本书是谁写的,我们先来看看《管子》里对于“皇、帝、王、霸”的解释。《真法篇》里面有这样的记载:“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都王,谋得兵胜者霸。”后人根据全书的思想,把这句话解释为:将混浊一体,气质未分的世界加以判别,使之明道的是皇;体察天道,循道而无为的是帝;使道达到成功,为而无以为的是王;当今之世,虽于道未备,于德未至,却所谋必得,用兵必胜,为而不贵的便是霸。
有了这个解释,还是让人云里雾里,关键是这个“道”是什么意思。这里所说的道,既不是道理,也不是道德,或者道路,事实上这个道究竟是什么东西,一直困扰着后人,从没有真正统一的定义。比较有分量的解释是,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事物普遍规律,儒家认为道是处理事情的具体办法,佛家认为是宇宙万物蕴含的最高真理。考虑到战国时期(一般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中国还不受佛教影响,我们排除第三种解释,比较前面两种,我认为道家的解释比较符合《管子》一书的内容。
既然道是宇宙的本质和客观规律,那么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发现这些本质和规律的,只能是指盘古、伏羲、燧人、神农等这些传说中的先祖了,就是所谓的“皇”;而所谓的“帝”,就是能够察觉到道的存在,并遵循道的统治者,估计就是指后来的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等,他们遵循了先祖的统治模式,成就了道家所谓的“上古盛世”;然后的“王”,就是在人类脱离远古的大同社会以后(实际上就是阶级社会出现之后),通过体察道的方式,最终获得成功的统治者,也就是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最后是“霸”,也就是不再通过道的方式,而是通过武力、计谋的方式获胜的君主,现在所谓的霸一般指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各诸侯国君主。从时间顺序来看,就是“由皇而帝,由帝而王,为王而霸”,这反映了我国战国前漫长时期里的几个重大历史变革。
如果光从这四个字的本意去看,我们也可以看看它们的涵义。
皇:皇是上古君王祭神时戴的一种帽子。《礼记·王制》说“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哻而祭,周人冕而祭”。“皇”、“收”、“哻”、“冕”都是指主祭人在祭祀时所戴的帽子,“皇”是一种用羽毛装饰的帽子,把“皇”字拆开来看,“白”是帽子的形状,“王”是放帽子的架子的形状,整个字象帽子搁在架子上,所以引申出自上覆下的意思,再引申出“大”的意思。最早的君王称大君,所以,也称皇。
帝:古人祭天叫帝。古人的祭祀活动都须用柴,连最庄严的社庙、稷庙都是用柴编架表面涂上泥巴,“帝”字在甲骨文里就象一把捆束的柴,表示烧旺柴火,祭祀天神,正如把祖庙叫做宗。因此,如在祖庙主持祭祖仪式的部落首领叫做宗一样,古人把主持祭天仪式的部落联盟首领叫做帝。
王:王则是从另一种角度获得君王的称号的意义的。在甲骨文、金文里,“王”是斧头的形象,斧头最初是用作武器的,古书里记载,当诸侯们朝见周天子时,周王高高站在明堂之上,他的背后就是画着斧头形象的围屏,这种围屏叫“斧yi(户字旁里一个衣)”。这表明,斧头是王权的象征,因此,掌握着武器、操镇压之权的君王也就称作“王”。
霸:虽然也属于君王一类,但与皇、帝、王有着观念上的差别。“霸”的本义是月魄,作王霸义的“霸”是“伯”的假借字。“伯”最初是诸侯国的国君,后来又用来指诸侯之长。春秋时,周王室权力衰微,齐桓、晋文等王伯先后把持天子政令,为把这王伯与诸侯国君,诸侯之长的“伯”区别开来,借“霸”指导王伯,称他们为霸者,霸君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名分上与天子还是俨然有别的,传说在颛顼时,共工氏曾以强力霸九州,古人把这“霸”叫做“九禄而王”,不算正式的君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皇”存在于远古神话时期,“帝”存在于上古部落时期,“王”存在于阶级社会以后的夏商西周时期,“霸”本身不属君王,只是地方霸主,存在于春秋时期。
如果楼主说的是管仲本人对“皇、帝、王、霸”的理解,这个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也不难分析。首先说明一下,1楼所谓管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说法是错误的。管仲实施的改革,首在富国强兵,通过各种在当时看来不合规矩的手段让齐国富强起来,这个不合规矩,也就是不合周礼,这一点后来被孔子抓住攻击。
首先,孔子认为,管仲让齐国富起来,导致全国上下都习惯奢侈,这一点很不合适。《论语》有这样的记载:“或曰:‘管仲俭乎?’曰:‘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所谓三归,按照清人郭嵩焘的解释,即为市租。“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市租本应收归公有,但管仲却收归己有,供自己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