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材分析(崔峰).ppt

  1. 1、本文档共1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教材分析(崔峰)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北京一零一中学 崔峰 2012年2月28日 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要求 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重难点 单节教学分析 课标与大纲内容比较 高考考试说明 1.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要求(P229) 化学思想方法是化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是反映化学学科规律和特点的哲学思想。 在中学阶段,化学思想方法渗透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比如“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分类与比较;假说、模型与实验;以及定性与定量、宏观和微观、量变与质变、一般与特殊、分与合等相结合”的哲学方法始终贯穿与中学化学知识建立和应用的过程中,因此对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必须与化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 2.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①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②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③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①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②能够将分析问题的过程和结论,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模型、图形、图表等表达,并做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①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②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的解释。 2011北京高考试题 2011北京高考题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知识体系 研究思路 地位作用 内容特点 必修2中相关内容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主要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慢,影响因素) 化学反应的限度(可逆反应,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涉及速率、转化率) 人教版与鲁科版编排顺序比较 人教版在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与化学必修2相同的顺序,首先讨论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然后转入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的方向的讨论。 鲁科版先方向后限度和速率的顺序体现了科学家研究化学反应、利用化学反应的基本思路。即:先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研究反应在给定的温度、压强下是否具有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可能发生。当热力学判定反应具有发生的可能性,才有必要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的限度,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速率。 3.地位和作用 从内容上看是化学反应原理的核心部分 从中学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看,是首次较全面、系统、深入(定量、理性)认识化学反应 有助于学生从更高的知识层面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化学反应 为后续一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是中学化学学科中最富有思维深度和理论价值的一部分,有利于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魅力 是化学思维方法培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契机。 本章特点 内容理论性强,在必修定性基础上向定量发展(速率、平衡常数) 呈现上尽量以实验探究方式展开 从教学实际出发,控制反应方向判据的深广度(用实例说明焓、熵与反应方向的关系) 人教版相对其它版本联系实际内容少 五、教学策略 (一)做好与必修教材的衔接,促使学生学习能力螺旋式上升 1.改变实验形式。将必修2时的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探索性实验 2.对必修2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3.思维方式上促进学生由必修的孤立、静态、定性向系统、动态、定量的方面发展 (二)运用模型建构,降低思维难度 化学平衡知识内容较为抽象,比较、假设、模型建构是学习该部分内容的主要方法,教学中要注意学科方法的渗透,加强假设、模型建构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化学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便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注重问题引领,促进认知发展(本章学案) 概念、理论教学要重视其建立过程的教学。设计问题链有助于深化学生认识,促进学生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化。如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 问题1:给出某反应某时刻各组分浓度,问此时是否达平衡状态?若没有达平衡状态,反应再向哪个方向进行? 小结:可以利用Q、K的相对大小关系判断平衡移动问题。 问题2:哪些条件可以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说明理由。 小结: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理论预测:改变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化学平衡如何移动?……(利用K、Q相对大小关系) 实验设计、演示证明、获得结论 总结:平衡移动规律 (四)优化教学内容,扩大教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