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投稿.docVIP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投稿.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投稿

“城中村”问题研究综述 杨庆媛 翟辉 陈展图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00715,zhsmfsd@163.com 关键词:城镇化;“城中村”;改造;文献综述 “城中村”作为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社会经济现象和城乡空间演变的特有产物,在土地利用、建筑景观、社区管理、行政体制等方面与城市社区存在诸多不协调。在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好、改造好“城中村”问题,对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城中村”问题的日渐凸显,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中村”现象及改造模式进行了研究。既有从社会学角度对“城中村”改造进行分析,也有从流动人口管理角度对“城中村”改造模式的选择展开探讨。本文主要从“城中村”的概念、成因、特征、类型、改造等方面对“城中村”问题进行分类综述。 1“城中村”研究文献简析 1.1数据统计分析 借助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内的文献资源, 以“城中村”为关键词,共搜集文献4616篇。其中,第一篇关于“城中村”问题的文献资料出现在1992年。通过分析文献数量变化发现,“城中村”这一名词广泛出现在各大期刊及报纸论文中是在2000年以后,且此类文章出现的总体趋势是逐年增多的,并在2006年达到了顶峰,共1136篇(图1)。这说明国内学者对“城中村”问题的关注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村”问题的日渐凸显而越来越高。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及由此引发的“城中村”问题的日益严重造成的。 1.2发展趋势分析 如图2所示,国内学者对“城中村”问题的关注角度是不断变化的。从最初的“城中村”现象描述性研究,到“城中村”成因研究,逐步向“城中村”改造理念和模式等方面深入。例如,2004年之前,国内的“城中村”研讨以成因研究为主,2004年之后,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则集中到“城中村”的改造研究方面。 总结“城中村”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城中村”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学者们对“城中村”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针对“城中村”相关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主要包括:“城中村”存在的正面意义、“城中村”人群健康问题、“城中村”居住形态变迁等方面,这表明我国的“城中村”问题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更加多元化的阶段。 2“城中村”的成因及类型 2.1“城中村”的概念 “城中村”是乡村城镇化的过渡阶段,是城镇化进程中特定阶段城乡空间关系的反映。关于“城中村”的概念,学者们从城乡地理空间位置与城乡二元结构角度进行了界定.其中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如下表述:(1)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将临近城市建成区的部分村落纳入到城市规划范围,这部分村落就是“城中村”[1];(2)位于城市规划区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包围或半包围的村庄,这些村庄基本上没有农业用地[2];(3)受城市郊区化、产业分散化及乡村城镇化迅猛发展的影响,在城市建设区内部或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农村,实质上是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乡村—城市转型不完全的地域实体[3];(4)政府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借助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低价征用城郊农村土地,逐渐被城市建成区包围的村落,就称为“城中村”[4]。虽然上述表述略有差异,但学者们对于“城中村”概念的理解基本趋于一致,即“城中村”是指在城镇化的迅猛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边界不断向外扩张,形成的城市建设用地包围原有农村聚落,城市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共存的特殊社区类型。 2.2“城中村”的成因 “城中村”的成因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李培林从个体理性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中村”特殊的建筑群体和村落体制的形成,是农民受土地和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影响,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 [5]。刘红萍等学者认为中国城乡二元的管理体制,特别是二元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是 “城中村” 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使农民无法自由地“农转非”,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使农民固化在集体土地上,而城镇的迅速扩张,使农村居民点被城市逐渐包围,最终蜕变为“城中村”[6]。二元的土地制度在政府与原住民之间制造了一个双向利益“寻租”链,二元的土地所有权及经营权是“城中村”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政府实行的趋利型的迂回征地政策是“城中村”产生的直接原因[7]。 有学者从“城中村”的形成历史出发,认为现行的征地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政府为了避免巨额的土地房屋补偿和村民安置费用,实行了绕开农村发展的策略,最终形成了被城市包围的“城中村”[8]。谭永忠等从微观角度,认为“城中村”问题的产生是地方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等相关利益主体共同追逐“土地租金剩余”的理性选择的结果,而城乡二元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