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幼儿园赏识教育要适度
【摘要】: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我们都知道,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以鼓励的态度引导孩子,可不知怎么搞的,在我们一片片热烈的充满赏识的目光中,孩子们却变得越来越骄傲、自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脆弱、不堪一击。孩子们究竟怎么了?难道这都是赏识教育惹的祸吗?其实,赏识教育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往往过了度,才使得孩子出现上述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赏识教育无原则习惯品质
赏识教育并不是说孩子的人生不能遭受挫折,而是强调教育者在孩子遭受挫折过程中,要给予孩子及时的鼓励和欣赏。激励他们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使孩子在经受挫折、挑战挫折乃至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获得一次次成功体验,从而获得自信、获得更大的与困难挫折挑战的勇气。让孩子在被尊重、被欣赏、被激励中获得最大的精神动力!作为成人我们在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
案例一:
薇薇是上中班的小朋友,一直以来在班上表现都非常好。有一天早上薇薇哭闹着不愿意来幼儿园。老师很奇怪,妈妈说是因为起床后妈妈要求她换长袖的衣服,可是她偏要穿短袖,妈妈只是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薇薇马上就开始哭闹。
原来薇薇的父母很喜欢自己的女儿,从女儿出生之日起,就对她进行赏识教育,孩子偶露微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女儿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她:“薇薇真聪明!”甚至她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放过赏识的机会:“薇薇真有个性!”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薇薇长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可随着她慢慢长大,家长和老师渐渐发现过度的赞美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薇薇只愿听好话,不愿听任何批评,而且经受不起一点点的挫折。
其实在幼儿园里像薇薇这样的小朋友很多,由于我们成人过多的赞美和夸奖她们,以为对她们在进行赏识教育,殊不知滥用赏识,将会弱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之一步步经不起挫折,听不得批评。一再地夸奖,一味地赏识,容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惟我独尊,事事处处都要别人顺着自己,一旦稍不如意,往往便会沮丧,或愤激,或退避,或敌对,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
案例二:
乐乐是大班的小朋友了,他很喜欢绘画。有一次我在她们班的走廊里看到了她的作品,那幅画和她平时的画比起来逊色了许多。我很奇怪,问乐乐为什么最近没有好好画画,乐乐撅着嘴说:“不论我画成什么样,老师都会说你画地真不错。浩浩(班上的小朋友)胡乱图上颜色老师也会夸他,还给他和我一样的小奖品,真没意思。”
其实,过度赏识,不必要的赞美,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一部分小朋友的责任感、上进心,甚至会导致一些本来很突出的孩子逐步甘于平庸,最后“泯然众人”。这是因为:滥用赏识者,往往是“变着法儿夸奖,绕着弯儿表扬”。比如,十道题目,十题全做对的,当然夸奖,只做对一题的,也要赏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能做对一道,真棒!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再比如像案例中所讲一样,画成什么样都用同样的话语进行点评、夸奖……如此这般,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孩子们感觉到“画好画不好都没有关系”,让一些不能专注完成一件事情的小朋友学会了“混”,也使一些优秀的小朋友渐渐失去自豪感,乃至渐渐失去了责任感与上进心。而我们心地善良的老师,却往往并不知道:就在他们“精心爱护”“特意赏识”一部分孩子的同时,不经意中,却“打击”“伤害”了另一部分孩子。案例三:
涛涛是班上新来的小朋友,他很活泼,也十分好动,总是喜欢摸摸这里,摸摸那里,时不时地动手打班上的小朋友。老师每次在涛涛“欺负”完其他小朋友后总会对涛涛说:“老师知道你是一个乖孩子,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只是你的小手总是不听话,你只要管住自己的小手,我们都会喜欢你的。”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涛涛依然每天推搡小朋友,动手怕打身边的小朋友。
其实,正是因为老师滥用赏识,弱化了一些孩子认识缺点、错误的深度与改正缺点、错误的力度,难以防微杜渐,造成了教育缺憾。在赏识教育中,有些教师不让自己批评孩子,最多是“和风细雨”“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即使如此,往往“说”之前还要转着圈儿来一番“欲抑先扬”,使本应严肃有力的批评成了羞见公婆的“小媳妇儿”。老师刻意将批评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使批评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与警戒力,从而使得孩子“认识错误不到位,重犯错误无所谓”,当是原因之一。案例四:
有一次小米(5岁)拿过一幅画让他爸爸看,问:“画得好吗?”他爸爸回答:“多好的一幅画啊!”他又问:“怎么好了?”他爸爸说:“怎么好?多美啊!……太漂亮了!”外甥哭着说:“你根本不喜欢。”小米的爸爸很奇怪为什么他越赞美孩子的画,孩子却不领情。之后小米又问我她画得好吗?当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夸奖。但是我马上意识到:不行,我要把他的画给他具体描述一下。我说:“小米画地这个圈也许是个气球,这还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