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士的起源、发展及转变第二组论文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扰扰,王室式微,诸侯纷争,社会与文化发生着剧烈的变动,各个利益集团进行着权力与利益的再分配。在这个纷纷扰扰的局势中,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悄然应时局而生,这就是士阶层。一、先秦之士先秦之士的起源及分类。士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士的来源之一为最低级的贵族,如春秋时期,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庶子,身份下降或家族没落而为士,如战国四君子,孔子弟子中颜回和曾点、曾参父子的家世也是典例。颜回,“从他的远祖邾武公(字伯颜)为鲁附庸改称颜氏以后,十四世皆仕鲁为卿大夫。至颜回的祖父则已降为‘邑宰’,可能已是‘士’了”(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P15);另一个来源是从下面的国人升上来的,这种情况早在春秋时已出现,到了战国更为普遍。《墨子·尚贤上》说:“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所谓“举之”,首先指选拔为士,故士也是最高级的百姓,如门下战国四君子的众多门客、门吏侯嬴等。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这不仅说明先秦之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为了区分不同的士,当时的人便开始对士进行类分。《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总的来说士可分为三种:(一)武士;(二)文士;(三)低级官吏。先秦之士的地位。先秦朝代的更替和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政策、谋略之得失,而政策、谋略主要出于士。士介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士以上有大夫、诸侯,以下为庶人、工、商。士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他们并没有大的势力和显赫的地位,但他们的知识能力,他们的能量,以及他们的社会作用,却颇受统治者的关注,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得到了当时以及后人的一致承认和肯定,封建社会时期的所谓“士农工商”便可见一斑。而统治者为了自己地位的稳定不得不尊士礼士。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屈身拜请侯赢,孟尝君好士,“饮食、衣服与之共”,《战国策·秦策三》载:“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王忧”,由此足见士的威力。上层统治者需要士,而士除少数追求某种理想外,多数人则企求步入仕途。他们下可做乡里小吏,上可为布衣卿相,是官僚的候补者,官僚队伍的扩大,势必引起士队伍的扩大。战国时期是官僚制度普遍推行时期,它是推动士队伍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先秦是“士”气高涨的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士与统治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篇下》。士的独立性很强,从道不从君,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孟子?离娄篇下》。士的政治承担意识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著名的如不辱使命的唐雎、慨壮刺秦的荆轲、自荐的毛遂、自刎的侯嬴、毁容吞炭的豫让等人,“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鲜明的特色,为主上排忧是他们的荣耀。总的来说,先秦之士来源范围很广,公侯卿相的庶子及其门客、敢效死命的无名国人、游说于各级之间的谋略者,普通基层贵族等皆可称为士。他们拥有博大与开放的心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参与意识,并注重个人修养,讲求气节情操,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并适时承担起了他们的责任,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二、秦汉魏晋南北朝之士秦和汉相继统一中国后,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政权稳定性的考虑,先是焚书坑儒,继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士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先秦游士开始变为具有专业文化知识的士大夫。秦代,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且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汉朝廷用“察举”和“征辟”制选拔士,主要指“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班固《汉书·文帝纪》,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通过推荐孝廉和秀才,士开始明确为知识分子,士的范围变小并具体化,开始由政府介入士的定义范围。汉朝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因为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或着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思想),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因东汉士人只看重形式的道德,不看重事实的效果,所以名士势力日大,而终不能铲除宦官的势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