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文科学的方法观
一、近现代科学的方法观
1、地位
1)古代学术因为信仰传统而固守规范,因此规范性高于学者个人的主体性。
2)近代科学的新型学术,以主体认知、控制客体的方法论为特征,因此,重视方法论成为近代学术的重要方面。
2、性质
1)近现代科学方法论本质上是人征服自然、主体支配客体的方法、工具哲学,它对应的实践原型就是技术。
2)技术作为主体控制、支配客体对象的程序性操作结构,是外化的方法论。
二、人文科学方法观
1、性质
1)人文方法观区别于科学方法论,不仅因为双方各自采用的具体方法形态不同(比如人文方法的个别化、直觉性不同于科学方法的假设、观察、归纳和演绎逻辑),而且更深刻的原因在于,这些具体方法形态的不同,是由于规定它们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性质存在差别。
2)人文科学方法不是边界有限而且明确的技术性操作及其意识活动,而是以社会存在为后盾的整体生存经验的活动。正是这一根本性质造成了人文科学方法观的若干特点。
2、特点
1)生活世界对人文态度的制约性。
人文科学面对自己的理解对象时,采取的方法和态度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世界息息相关。
2)自我相关性。
人文科学的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3)评价性。
人文科学的对象是人文主体性的,人文对象本身就是价值之源。因此,人文科学的研究态度是评价性的,而且人文评价在根本上指向终极价值、目的与意义。这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重要区别。
4)知情意一体化。
人文科学的研究主体与对象的自我相关性意味着人文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可能是纯认知性的,而必然包括认知、意志、情感一体性的完整人格体认。
三、社会科学区别于人文科学的价值研究
1、社会科学所关注的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是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人的现实利益行为,是“涵义”性的,而不是超越特定利益格局的终极价值“意义”追究。
2、社会科学对社会规律的研究立场、态度与方法大体上追随和仿效自然科学,因此它以揭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为旨趣,不对研究对象采取评价态度。
马克斯韦伯对19世纪新兴的社会科学的著名规范原则就是“价值中立”,这一原则强调社会科学研究者不得以好恶态度介入研究过程,从而保障社会科学的知识学性质。
四、现代社会对人文评价的限制
1、评价主体的分散化与个体化
古代社会的评价,作出价值判断的主体曾是巫师、巫王、教主、族长、意识形态专家等精神特权,他们往往也是社会特权人物,代表全社会裁定价值,替全社会制定信仰,而人类的大多数是沉默无言的“群体”。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把做出价值判断乃至决定最高信仰的权力归还给每一位社会公民。
2、评价方式的平等对话与规范理性
1)与古代巫王、教主凭借特权和魅力煽动、灌输价值观不同,现代化社会的价值认同是平等的对话交流的结果。
2)对话交流的平等性和规范理性构成对话交流的前提规则,规范理性的形式规则优先于实质价值立场:人文评价只有在理性的格局框架规范下,才可能展开多种差异的价值观的良性交流对话,进而指望趋于某种价值认同。
3)人文科学必须保持必要的学术理性来保证自身现代话语的正当性;即使是正当的人文精神评价态度,也无权僭越和否弃社会交往的理性限度。
人文科学的方法观形态
一、理解
1、“理解”双方的关系
1)理解强调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沟通性行为。与理解相近的表达有:设身处地、体谅、将心比心,等等。
2)从方法观角度看,理解是差异性双方趋同、统一的活动。不过,理解不是对差异性双方互动性的强调,而是诉诸自我本身的一种努力态度。
2、理解主体的运动
1)在理解中作为主体的自我发生着相反相成的两种运动:一方面,理解要求主体放弃自我中心、放弃主体性控制外界对象的习惯心态,从“自我”移置于对象。这是一个放弃主体性、改变为受动性的过程。另一方面,对异己的他人、他者的理解,终归是理解者主体性的活动。
理解主体移情于他人、他者,就是理解主体丰富与扩大自我经验,扩展主体的活动。
2)在整个理解行为中,理解主体最重要的不是表达言说,而是虚怀以待的聆听。
聆听引领理解主体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处境、心境,由此产生同情和移情。
移情作为理解的极致,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了典范形态。
主客体合一的移情,不仅具有心理想象性,而且具有生理实在性。
由“理解”这一人文素质能力引申出人文社会哲学观念的“宽恕”。
理解主体(“自我”移置转向“对象”,“对象”顺应同化“自我”)→聆听→同情、移情→宽恕。
二、直觉
1、科学思维的分析方法
1)分析方法的性质
分析是把对象切割、化整为零,它不以整体为对象。
分析是对现象的扬弃,旨在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
分析是一个过程,目标是把感性直观的现象抽象为本质概念。
分析具有还原论,把事物还原为基本粒子或结构。
2)分析方法的局限
现代系统论和有机体观念揭示了分析和还原方法运用于生命有机体时的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