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肌肉注射.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医学]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任秀琴 一、目的 1、用于药物或病情不宜采用口服给药。 2、要求药物在段时间内发生疗效又不适于或不必要采用静脉注射。 3、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 二、注意事项 1、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防止针梗从根部折断。 2、需要长期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 3、需要两种药物同时注射时,注意配伍禁忌。 最常用的部位:臀大肌 其次: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十字法 连线法 三、常见并发症 1、硬结形成 发病原因: (1)同一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2)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等。 (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 预防: (1)避免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毫升,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握注射深度。 (3)对于一些难吸收的药液,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 (4)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熟练掌握注射技术。 处理流程: 停止在此部位的注射→局部热敷或按摩→用50%硫酸镁热湿敷→观察。 2、神经损伤 发病原因: (1)注射时针头刺中神经或靠近神经部位。 (2)药物直接刺激神经或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形坏死。 (3)2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注射部位不准确。 临床表现: 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运动范围缩小。 预防: (1)遵守操作规程,准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开神经和血管走行部位进针。 (2)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慎重选择注射药物,注射给药应选用刺激性小,等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2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注射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流程: 患者主诉注射区麻木或放射痛→立即拔针→停止注射→通知医生→遵医嘱局部理疗、热敷→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严密观察肢体运动功能状态→记录 3、针头堵塞 发生原因: (1)抽吸瓶装药品时瓶塞橡胶造成针头堵塞。 (2)注射药物过于黏稠、药液未充分溶解、悬浊药液、针头过细等均可造成针头堵塞。 临床表现: 注射推药时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注入体内。 预防: (1)抽吸瓶装药物时,以45°角穿刺进入橡胶塞,可减少橡胶塞堵塞针头。 (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黏稠药液、悬浊液应选择稍粗的针头,适当加温融化后在抽药。 处理流程: 拔针更换针头→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4、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发生原因: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3)注射时体位不当,局部肌张力高。 (4)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均可造成针头弯曲。 临床表现: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预防: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组织内。 (5)如针头弯曲,应查明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 处理流程: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如完全没入皮肤→通知医生需手术取出→观察局部→记录。 5、局部或全身感染 发生原因: (1)无菌操作观念不强。 (2)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 (3)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 临床表现: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症状。 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注射部位用碘伏消毒,从内向外以此消毒,范围不小于5CM。 处理流程: 评估→初步判断→通知医生→遵医嘱抽血→送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静脉注入抗生素→监测体温→观察生命体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6、针口渗液 发生原因: (1)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 (2)每次注射药量过多。 (3)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物吸收缓慢。 临床表现: 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 预防: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在肌肉较丰富之处注射。 (2)掌握注射量,每次注射量以2—5毫升为限,不宜超过5毫升。 (3)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促进药液吸收。 (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 (6)采用“留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