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三公经费公开问题 泽登卓玛 丁珊 薛敏 李雪 三公经费   民间报道: 1. 04年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公车消费3986亿元,公款出境旅游消费2400亿元。 财政部预算根据《2004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有关科目数据测算“三公消费”合计1201亿元,否认前面数据。 2. 06年三公消费9000亿,占财政支出(近40000亿)大约22.5%。 国务院限令: 如今公开只因上级指令,没有第三方监督无法长久 目前公开公布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上级的(国务院),而人大在目前的运作中,实际上也只是“批准”的职能,似乎并没有起到监督的效果。要真正遏制“三公消费”现象,监督是重要的,不能只通过政府部门自身监督,而是必须引入第三方监督。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各个部门的“三公消费”的预算、决算,必须通过人大常委会审批,必须在以后的制作安排过程中让人大做一个财政预算,特别是在“三公消费”方面有一个主要的监督机构。二是每年坚决公开“三公消费”的一些预算的注资,进行社会舆论监督、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 *   “三公经费”又称“三公消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仅限于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范围内产生的消费。  2011年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98个中央部门在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中央财政预算后公开2010年三公消费决算支出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2011年7月,中央三公经费首次公开。 至7月19日有33个部门公布,约占三分之一。至7月21日,有61个部门公布,接近三分之二。 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 问责缺位:“清水衙门”先公开,“富裕”部门不公开怎么办? 国务院三令五申,中央部门要把“三公”经费在6月份向社会公开。可过了6月,除科技部外,其他中央单位还没有主动公开自己的“三公”经费。迟滞、笼统地公开,无疑会架空“三公”经费公开的社会意义。 “三公”经费公开究竟卡在哪里?首先是对公开的时间缺乏问责等硬性约束机制,也就是说“三公”经费公开虽然定在6月份,但如果有些部门不及时公开,上级部门也难以处理。这也让更多的部门心存侥幸,要等等看其他部门怎么公开。这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往往是中国工程院这样的“清水衙门”率先公开“三公”支出,而那些“富裕”的部门则要观察风向,避免一上来就成为众矢之的 标准模糊:哪些算“三公消费”由各部门自己说了算? 住建部18日公布“三公经费”账单。在公务接待费方面,去年决算和今年预算分别仅为26.07万元和13.95万元。而中科院去年公务接待费为9995万元,平均每天接待费为27万元,比住建部全年还多1万元。民众当然希望看到更低的数字,问题是这可信吗? 财政部公布2010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4.7亿元,这个数字公众觉得低了,因为要注意这里的一个前提———“中央机关 ‘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言外之意是“非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不在其中。在这样一个狭小而模糊的“三公”标准之下,中央机关就不得不发挥聪明才智,自己去理解“三公”的标准,于是出现了畸高畸低的数字 细则不清:老百姓看不懂数字笼统的“模糊账”怎么办? 从中央部门已公布的“三公经费”看,除审计署细化到每辆公车的平均费用外,大多数部门只是交代几个简单数据。由于目前还缺乏相对客观的比较标准,尤其是各部门对“三公消费”的解释模糊,公众既看不出这些花费是否真实,也难以判断这些花费是否合理。 公开“三公经费”,自然不是为了让民众看个热闹,而是要让民众看清“门道”,进而监督政府部门的花钱行为。所以,当前有关部门需要做的是,多做一些解读、解释,让民众充分地看懂这些已公布的数据,不能让好不容易呼吁来的公开,在民众的一头雾水中结束 两手抓: 公开 透明 立法 管理 如果公开之后有问题也不处理,公开的意义何在? 公布了具体详实的“三公”账单,不等同于实现有效监督。公开只是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有了知情权并不等于有了监督权,更不等于有了制约权。只有后续的审计、问责等措施立即跟进,才能实现公开“三公”支出的初衷。 “三公消费”数字报完以后,如果查出来有些部门胡报乱报数字,却没有任何部门的领导干部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