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太平寰宇记卷二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樂史原著,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任慧子初校,郭聲波初審)
河南道二十
登州 萊州
登州:东牟郡,今理蓬萊縣。《禹貢》青州之域,古萊子之國。春秋齊侯滅萊,至漢為東萊郡。漢武帝封齊孝王子渫為牟平侯,此即渫之邑也。按牟平在今蓬萊縣東南九十里牟平故城是也。後魏武定元年,分東萊縣于黄縣東一百步中郎故城置東牟郡。高齊天保七年,廢東牟郡,自今昌陽縣東五十三里長廣故城,移長廣郡理中郎城。隋開皇三年改為牟州,大業三年為郡,廢州。唐武德四年又置州。後因文登縣人不從賊黨,遂于縣理置登州。貞觀元年,牟州及牟平縣、登州俱廢。麟德二年,析文登縣地于東牟故城置牟平縣。如意元年,又于牟平縣置登州,領文登、牟平、黄三縣。神龍三年,自牟平徙登州于蓬萊鎮南一里,析黄縣置蓬萊縣于州理,即今登州所理也。天寶元年,為東牟郡,乾元元年,復為登州。
元領縣四:
蓬萊、文登、黄縣、牟平。
州境:
東西四百九十五里,南北一百六十三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一千九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二千三百七十里;西南至長安三千里;東至文登縣界大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萊州昌陽縣二百一十里;西至大海四里,當中國往新羅、渤海大路;北至大海三里;東南至海州四百六十里;西南至萊州四百里;正北微東至海北岸都里鎮五百三十里。
户:唐開元户,二萬二百九十八;皇朝户,主一萬五千四百五十六,客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八。風俗:
同青州。
人物:淳于髠,黄縣人。劉龍,東萊牟平人,遷會稽太守,有善政。太史慈,黄縣人,北海相,孔融敬之。
土産:文蛤、牛黄、以上舊貢。水葱、音聰。席、今貢。紗布。
蓬萊縣:依舊五鄉。本漢黄縣地,屬東萊郡。昔漢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築城,以為名,在黄縣東北五十里。唐貞觀八年,于此置蓬萊鎮。神龍三年,析黄縣置蓬萊縣,在鎮南一里,即今登州所理是也。
羽山,在縣南十五里。《尚書》云:“殛鯀于羽山。”孔安國注云:“其山在東齊海中,即此也。”九目山,在縣東南七十里。按晏謨《齊記》云:“山有九竅,因名九目。”沙門島,在縣北海中五十里。之罘水,在縣南十五里,源出羽山,與石門水合流入海。鯀城,在縣南六十里。古老相傳云是魏將田預領兵禦吴將周賀築之,蓋近殛鯀之地,因名。烏湖戍,在縣北海中二百六十里,置烏湖島上。唐貞觀二十年,為伐東夷,當要路,遂置為鎮,至永徽元年,廢。大謝戍,在縣北海中三十里,周迴百二十步,亦唐太宗征高麗時,與烏湖戍同時置。鹹泉池,其泉鹹,百姓取之為鹽。牟平故城,漢為縣,理于此,在縣東南九十里故城是也。高齊天保七年,移于今黄縣東七十三里馬嶺山南置,隋廢,唐武德三年又置,貞觀元年又廢。
文登縣:東南二百八十里,舊十二鄉,今五鄉,本漢牟平縣地,按漢牟平縣在今黄縣東一百三十里,牟平故城是也。本屬東萊郡。自漢迄魏,皆為牟平縣地。高齊後主天統四年,分牟平置文登縣,屬長廣郡,取縣界文登山為名。隋開皇三年,廢長廣郡,文登屬萊州。唐武德四年,于此置登州,領文登、觀陽二縣。六年,以觀陽屬牟州,又置清陽、廓定二縣,屬登州。貞觀元年,廢登州,又廢清陽、廓定二縣入文登縣。神龍三年,徙登州於蓬萊鎮,文登縣又隷焉。
之罘山,在縣西北百九十里。《史記》:“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刊石紀功。三十七年,又自琅邪使徐福採藥。福言嘗苦大魚為患,於是連舟下海,登之罘山,射巨魚,還自平原。”《郊祀志》云:“齊有八祠,之罘山為陽主。武帝太始三年,幸琅邪,禮日成山,登之罘山,稱萬嵗。”《子虚賦》云“射乎之罘”是也。其山在海中,山東南海水中有壘石。俗傳云武帝造橋,有兩石銘仍在。山高九里,周迴五十里。召石山,在縣東八十五里。《三齊略記》云:“始皇造石橋渡海觀日出處,有神人召石,下城陽一十三山石,遣東下,岌岌相隨如行狀,石去不駛,神人鞭之,皆見血。今驗召石山之色,其下石色盡赤焉。鐵官山,在縣西百四十里。按此山去牟平縣百里,銅鐵之處猶存。漢置鐵官。石橋海神,在縣南六十里,縣北百里,縣東百八十里,三面俱至于海。縣東北海中,有秦始皇石橋。伏琛《齊記》:“始皇造橋欲渡海觀日出處,海神為之驅石竪柱。始皇感其惠,通敬于神,求與相見。神曰:‘我醜,莫圖我形,當與帝會。’始皇從石橋入海四十里,與神相見,帝左右有巧者,潛以足畫神形。神怒,曰:‘帝負約,可速去。’始皇轉馬,馬之前脚猶立,後脚隨崩,僅得登岸。”今驗成山東入海道,可廣二十步,時有竪石往往相望,似橋柱狀。海中又有石橋柱二所,乍出乍入。俗云:“漢武帝所作也。”東牟故城,在縣西北十里。漢東牟縣地,屬東萊郡。有鐵官、鹽官。高后六年,封齊悼惠王子興居為侯,至宋省。通路:西北自黄縣界,更經烏趣、石阜二山之間,又東經縣理,東達于海。海東諸國朝貢,必由此道。文登山,在縣東二里。古老相傳:“秦始皇東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論功頌德,因名。”鵂鶹山,在縣東南二十里,此山常有鵂鶹棲止。石門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山有二石聳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