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地戏非傩戏论.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屯堡地戏非傩戏论

屯堡地戏非傩戏论 ——为屯堡地戏再“正名”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谭佛佑 安顺、平坝这个被誉为“黔之腹、滇之喉”的黔中战略要地,广袤数百里,沃野千万顷,堪称黔中“福地”。在这里,从明初以来,居住着数十万皆有别于黔省其他民族的人群,经历了六百来年的沧桑岁月,他们被称之为“屯堡人”。 朱明王朝建国伊始,即调集江南的近三十万大军,入黔,定滇。黔中相继建置了数十卫所,数十百个屯堡,屯兵戍守。迨滇中战事平息后,留戍黔中的军士,相继并其家属,在屯堡便定居下来,屯田以自给,纳税以充军需。继后,明朝政府又实施移民,在屯堡地区以推行“民屯”和“商屯”,使屯堡人的群体不断扩展壮大。屯堡人在这远离江南故土的黔中“福地”上,辛勤耕耘,拼力劳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六百年来,一代代繁衍生息,绵延不绝。在相继六百年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与自然和谐生存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具屯堡人自身特色的社会生活风俗习尚和文化活动的深厚积淀。此可以“屯堡文化”概之。屯堡人积累建构的“屯堡文化”诸多“品牌”中,最具屯堡特色,系屯堡人所独创、唯平坝、安顺及周边县、市之屯堡所独有的,当推“屯堡地戏”。早在明代,屯堡中的军屯将士,平日屯田劳作之余,必须要进行军事操练,在逢年过节或中秋喜庆丰收之时,他们便会进行各种文娱活动。久经征战对历史上军事故事尤为谙熟的屯堡留戍军士,同样会自编自演历史上的各种军事斗争演武的故事。他们装扮成历史上的各类军事人物,戴着他们独自创作的人物形象的面具,手执刀、枪、剑、戟等武器,伴着以助军威的咚咚战鼓,演武打斗,奔腾跳跃,唱和舞蹈。年节的演出,以增节日的喜庆;秋收时的表演,祝福来年五谷丰登。总之,都是给屯堡人自身以娱乐欢欣的文化享受,丰富屯堡人自身的文化生活。 屯堡人表演“屯堡地戏”的故事内容,多取于雅俗共偿,在民间或军队中广为流传的历史演义小说。诸如《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两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北宋杨家将》、《精忠岳传》、《薛仁贵征东》……等等数十种。“屯堡地戏”在屯堡地区的表演活动,从明初至今,历时已六百来年,从未间断,且日益勃兴发展。演武的故事内容日益广泛丰富,唱舞打斗的艺术品位也逐步提高,脸子——面具的形象雕刻也更加艺术完美。由此可以断言,平坝、安顺及周边县市,凡有屯堡人聚居的屯堡者,大多有“屯堡地戏”。 关于“地戏”之名,始见于清道光《安平县志》所载:“元霄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狮子灯、花灯、地戏之乐。”“屯堡地戏”因其表演时,无需舞台。或早年军士操练演武的校场,或屯堡集中公众活动的场坝,或田边地头的一丘草坪,抑或大户人家宽敞的院落,皆可因地制宜,随地而演,故得具名。官方志书也予以认可并正其名。有的旧志或民间,又将其称之为“跳神”。其实,就“地戏”所表演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多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或为演义小说中描绘的历史上实有其人的艺术形象。其中某些长期为民众所崇敬的英雄形象,逐渐成为中华大地广大民众普遍尊崇的神化的偶像。如关云长被尊为“关圣帝君”,岳飞为“武穆王”等等,“地戏”的表演也不例外,就有“跳神”之称。就其实质而论,“地戏”扮演的人物形象,根本没有“神鬼”的丝毫体征和迷信味道。此点,前人早有述详,如《续修安顺府志》记载:“黔中民众,多来自外省。当草莽开避之后,多于习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富兵于农之深意,迄今安顺境内,盛行不衰。”此说当为的论,似可深信不疑。 但是有年来,诸多“权威著述”,将“屯堡地戏”归之于“傩戏”的一种,或干脆说“是一种保留在民间的传说傩戏”。就其起源,则曰:“渊源于古代傩戏”,或曰:“源之于明代卫所的‘军傩’。”以上诸说,予甚疑之,且百思不得其辨。故广泛披览古今图籍,均未得其佐证。倒是收获良多释予之疑的有力证据。为“屯堡地戏”再次“正名”,尤为必要。要辨证上述诸说,关键必先释清“傩”义。“傩”的本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曰:“行有节也”。清段玉裁注曰:“(诗·卫风·竹竽)曰:‘佩玉之傩’。《传》曰:‘行有节度,按此字之本义也,其驱疫,字本作‘难’,自假‘傩’为‘驱疫’字,而‘傩’之本义废矣。”故《正韵》释“傩” 曰:“驱疫也”,是谓。 两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尊神奉鬼”、“敬鬼神”、“尚巫术”是一种从国家上层统治者到民间普通平民百姓,都得奉行的社会活动。这种由政府任命的“巫”,装神逐鬼驱疫类于宗教迷信的活动,国家政府视为一种固定的“礼仪”,并称之为“傩”,且要定期按时举行。《礼记·月令》载:“季春命国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仲秋天子乃傩,以达秋气;季冬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具体由方相氏主持操作。其设置,《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谓:“方相氏,狂夫四人。”该书注曰:“方相,犹言放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