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厦门港-闽南古陶瓷外销的重要锚地(郑东)
厦门港——闽南古陶瓷外销的重要锚地
郑 东
一、厦门港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历史
1、厦门港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厦门市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和福建最重要的海港,由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和占总面积十分之九的大陆部分——九龙江出海口北岸的沿海陆地及厦门港东部的沿海陆地组成,陆地总面积1640平方公里。
厦门港海岸曲折,岛屿密布,港湾多,海岸线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的深水岸线43公里,港域面积275平方公里。港口不冻不淤,港区风浪小,避风条件好。厦门港拥有优良的深水航道,内、外航道大部分水深均在10米以上,许多地方深达25—30米,具有发展海上交通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十八世纪初期的法国人霍尔德(P.D.Halde)曾称赞厦门港为“世界上最好的港口之一”,说它“可容纳数千艘船舶,且为一深水良港,最大的船舶亦可直抵岸边,相当安全地停泊在那里”①。
厦门是闽南海洋航运和陆路水运的枢纽。厦门东濒广阔的太平洋,海上交通十分便利,海运可通往中国沿海各港口和东南亚各大洋。厦门向北沿海岸线,可到达我国的宁波、上海、天津,并可通往日本、朝鲜,北距泉州港80海里,福州港200海里,上海港560海里;往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遥遥相望,最近海程距澎湖110海里,距高雄港160海里,距基隆港222海里。向南顺海岸线,距广州港389海里,距香港287海里,并可通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和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地区,以及非洲、地中海沿岸地区。
厦门又处在闽南最大水系——九龙江的出海口,九龙江水系流域覆盖面积达13600平方公里,延伸于闽南及闽西腹地。该区域物产丰富,闽西矿产、土特产资源丰富,九龙江三角洲农作物水果四季不断。因此,明清以来,地处九龙江出海口的厦门、龙海(旧称海澄)一带便是海洋航运和陆路水运的交汇枢纽,也是福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闽南经济中心。
厦门以闽南为经济腹地,是闽南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的中心点,对内延伸至福建西部、江西、湖南、浙江南部和广东北部,对外辐射至东南亚各国和世界各地。闽南地区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人口3千多万。
历史上,由于厦门地处沿海丘陵地带,“山海居其十七”,可耕之田稀少,而且许多土地盐碱度高,未经改良不宜耕种,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古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以海为田”的生活习性,奠定了亦农、亦渔、亦商的经济模式,同时也赋予了发展海外贸易的必然条件。
2、厦门港发展的历史进程
厦门港的萌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先民在厦门生活、活动。唐代,厦门经济渐次开发,中原人口(避乱流寓入闽,或征战、或逃亡入闽)大量南迁入闽,使厦门人口逐渐增加,当时已是具有相当人口的居住区,形成“南陈北薛”、“东黄西石”等大姓家族,而且寺庙众多,香火旺盛,有迹可查的寺院就有梵天寺、普照寺、梅山寺、觉性院等十余处。入迁厦门的移民有来自陆路也有来自海上②,同时也启动了厦门的海上交通,而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及造船技术和经验,陶瓷器皿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随着厦门人口增长的需求和当地丰富的高岭土矿藏而大量兴烧,并开始销往外地。唐代移民不断入迁厦门,使当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公元803年设置大同场,936年升置为同安县。
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起和繁荣,把厦门推上了海上交通的有利地位,并出现了码头。早期厦门港四周建有众多海防水寨和码头、渡口,以军事防御、陆岛之间对渡及短途水上运输为主,以后随着航运贸易的发展,渐渐转变为以贸易为主。《厦门志》记载“厦门渡连列十三,各处大小船辏集停泊,乃通商要地”。在厦门岛的五通海岸至今仍可见到巨岩上凿刻的四排数十级台阶,这是当时厦门岛与大陆刘五店对渡的古码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厦门军事地位得到重视,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建同安县城,元代在厦门岛置嘉禾千户所(明洪武年置中左守御千户所)。
明代,厦门港海上交通初具规模。明永乐年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上,就明确标明了船队曾经过中左千户所(厦门岛)。成书于明初的《西洋朝贡典录》记载了由厦门浯屿出洋往暹罗等国的线路,明代刊行的《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中也详细记载了漳、厦地区经浯屿、大担放洋至国外的航线、更次等。明代《东西洋考》记述,准(许从厦门港)贩东西洋(今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海泊从月港启航,计一潮至圭屿,再半潮至中左所(厦门岛),经盘验后,移驻曾家澳(曾厝垵)候风开驾,分别开往东西洋③。明末池直夫在《大同赋》里描述了当年厦门港“旁达四洋,商舶四穷。冬发首鷁,夏返梓栊”等繁荣景象④。至明末,在漳州月港走私贸易的带动下,厦门及浯屿(金门)、漳州太武相继开辟了10余条国外贸易航线,厦门港成为漳、厦出洋商船盘验放行的关口和华侨出洋的门户之一。
明末清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