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水稻病害-白叶枯、细条病.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水稻病害-白叶枯、细条病

水稻白叶枯病 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种细菌病害。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发现。在欧洲、非洲、美洲、亚洲都有发生,而以日本、印度、我国发生较重。目前已经成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水稻种植业的重大威胁。 在我国,该病害1950年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随后随种子调运,病区不断扩大,目前除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发生,以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普遍而严重。 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秕谷增加,米质下降,一般减产10~30%,严重可达5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可以绝产。 一、症状 白叶枯病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主茎也可发病,以孕穗期发病最重。 由于环境条件、品种抗性和侵染部位的不同,病害症状有不同类型:叶枯型、急性型、中脉型、凋萎型和黄叶型。 1.叶枯型: 典型症状。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条斑,随后沿叶缘或中脉发展形成波纹状长条斑,病健部分界明显。病斑可扩展至叶片基部或叶鞘。 病斑从黄褐色最终转呈灰白色或黄白色,远看一片白色,因此称作白叶枯病。 湿度大时,病部可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2. 急性型: 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或品种感病情况下发生。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该症状出现表明病害正急剧发展。 3. 中脉型: 病菌从叶片中脉伤口侵入,沿中脉上下扩展,呈长条状,病斑淡黄色。孕穗期易出现此症状。 4、凋萎型: 多发生在秧田后期和移栽后返青分蘖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失水、青卷,最后枯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引起缺蔸和死丛。 5. 黄叶型: 不常见,仅发生在热带地区稻田,主要在成株新叶上发生,病斑均匀褪绿呈黄色或黄绿宽条斑,无菌脓,仅节间存在大量细菌,病株生长不良。 二、病原物 稻黄单胞杆菌水稻白叶枯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鞭。革兰氏阴性。好气性。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呈密黄色或淡黄色,圆滑。 不水解淀粉和明胶,能使石蕊牛乳变红,但不凝固。能利用蔗糖、葡萄糖、木糖和乳糖发酵产酸。 生长温度范围为5~40℃,最适为25~32℃。致死温度在无胶膜保护下为53℃ (10min),在有胶膜保护下为57℃(10min)。病菌最适Ph 6.5-7.0。 病菌的致病型: 不同菌株对不同品种致病性有差异。 根据在IR26、Java14、南粳15、Tetep和金刚30 5个鉴别品种上的抗感反应,我国白叶枯病菌分为Ⅰ~Ⅶ7个致病型。 长江流域以北以Ⅱ型和Ⅰ型为主,长江流域以Ⅱ型和Ⅳ型为主,南方稻区以Ⅳ型最多,广东和福建还有少量Ⅴ型菌。 噬菌体: 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上的病毒。对白叶枯菌有一定的专一性和稳定性。对菌系划分、带菌检测、病害预测有一定作用。 寄主范围:主要侵染水稻,还可侵染茭白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李氏禾、鞘糠草、秕壳草、雀稗、马唐、狗尾草 三、病害循环 1. 越冬与初侵染源 (1)带菌谷种:干燥条件下可存活8-10个月。 (2)病稻草和稻桩:干燥条件下可存活7个月。 (3)再生稻及自生稻苗:热带稻区 (4)杂草:李氏禾、鞘糠草、秕壳草、雀稗、马唐、狗尾草、紫云英等均被证明可带菌起越冬和传播作用。 病种和病草为主要初侵染源。新病区以带菌种子传病为主,老病区以稻草传病为主。 2.传播和侵染 越冬病菌随水流传播至稻苗。 从基部叶鞘气孔或根部伤口侵入时,病菌可在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引起系统侵染而表现凋萎症状。 病菌一般从叶片水孔和伤口侵入。侵入后,通常病菌在导管内大量繁殖,引起典型叶枯症状。 病菌随风雨、流水、昆虫活动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 四、发病因素 白叶枯病发生流行与水稻品种抗病性、病菌致病性、气候因素和栽培措施密切相关。 1.水稻品种抗病性:不同类型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糯稻抗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同一品种分蘖期以前较抗病,孕穗和抽穗期最易感病。 植株叶片窄挺、C/N比高的品种抗性强,水孔多而大的品种易感病。 抗性遗传多为显性。目前已鉴定命名的抗病基因21个,Xa1和Xa21已克隆。 2.气象因素:一般在气温25~30℃、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最盛,22 ℃以下或33 ℃以上病害受抑制。适温、多雨和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特别是暴雨和台风及洪涝易引起病害爆发流行。 3.耕作制度与栽培管理:中稻为主的地区和早、中、晚稻混栽地区易于造成流行。纯双季稻区发病较轻。氮肥使用过多或过迟,或绿肥埋青过多,抗病力减弱。田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扩展与蔓延。 五、流行预测 水稻在孕穗期至抽穗期最易感病。在植株易感病期间,如果田间菌量大、水稻抗病性差、气候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