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辛亥革命新
* 201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江泽民 第13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 1866.11.12-1925.03.12 名文,号逸仙。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遗体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概念 第13课 辛亥革命 辛亥之酝酿 ——山雨欲来风满楼 辛亥之进程 ——甘洒热血写春秋 辛亥之结果 ——无可奈何花落去 辛亥之反思 ——千秋功过说不休 理论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 四川保路运动 创造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组织基础 中国同盟会建立,革命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 ,清政府丧失威信。 时代背景 辛亥之酝酿 ——山雨欲来风满楼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 清政府成为帝国统治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的“新政” : 经济:令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设立商部,出台保商政策 清朝的“预备立宪”: “立宪”的真正用意:一是可保“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 ——内阁大臣载泽等 “新政”和“预备立宪”是幌子,是骗局!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炳麟 陈天华 邹容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邹容《革命军》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 兴中会首批会员宣誓地点 ——李昌住宅 华兴会 光复会 蔡 元 培 黄 兴 中国同盟会会章程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孙中山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民报》发刊词 ◆成立:1905、8 孙中山 黄兴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 民族主义 “创立民国” —— 民权主义 “平均地权” —— 民生主义 ◆机关刊物:《民报》 ◆历史意义: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性质) 孙中山赞曰:“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 揭露清政府卖路卖国的宣传画 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 —?保路同志会宣言? 辛亥之进程——甘洒热血写春秋 1.爆发:武昌起义 时间:1911、10、10 (农历辛亥年) 过程: 占领武汉三镇 建立湖北军政府 各省宣布独立 武昌起义革命军军旗 2.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 时间、地点、总统、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颁布:1912年 ②内容: 主权在民;人民基本权利 ; 分权制衡;责任内阁制; ③历史意义: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湖北军政府都督 黎元洪 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革命军政府控制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上海南京路上,悬挂五色旗,庆祝革命成功。 “五族共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