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油气技术讲座】油气运移规律PPT.ppt

【经典油气技术讲座】油气运移规律PPT.ppt

  1. 1、本文档共1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典油气技术讲座】油气运移规律PPT

? 石油从母岩中运移出来的前后,在质量上也有所变化。由于母岩中各种物质运移出来的速度不同,将引起类似于混合物色层效应的分异现象。烷烃被有机质和矿物表面吸附的程度比芳烃弱,更比O、S、N化合物弱,因此将优先析出,因此石油的化合物组成一般是饱和烃含量>芳香烃>非烃(O、S、N化合物)。一般母岩抽提物以含大量O、S、N化合物为特征,而石油是以含大量饱和烃和芳烃为特征。二者差异明显。? ???? 据目前研究,低熟油主要是木质体、树脂体、细菌改造的陆源有机物质、藻类和高等植物、生物类脂物及高硫大分子等不同原始母质的早期生烃机制形成。其生油门限Ro为0.3%-0.35%,生油高峰Ro=0.35%-0.7%。中、浅埋藏(<2,500m),与低熟油生成相关的过剩孔隙流体压力带的形成,有利于低熟油初次运移的发生。 2.5.2 Stages of compaction and liquid expulsion --time of primary migration 随着埋藏的加深,压实程度增强,泥岩密度变大,孔隙率(及含水量)减小。海德伯格(1930)首先按孔隙率将泥岩压实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机械重排阶段--孔隙率90-75%;②脱水阶段--孔隙率75-35%;③机械变形阶段--孔隙率35-10%;④重结晶阶段--孔隙率<10%。 井波和夫和星野一男(1977)按泥质沉积物的物理状态将其成岩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⑴粘性压实阶段孔隙率80-30%;⑵塑性压实阶段孔隙率30-10%;⑶弹性压实阶段<10%。 青柳宏一和浅川忠又主张将上述三个阶段易名为早期压实阶段、晚期压实阶段和重结晶阶段。 早期压实阶段颗粒很少接触,沉积物呈粘性流动,主要成岩因素是压实下的颗粒重排,孔隙率80-30%,有大量的水被逐出。 晚期压实阶段颗粒接触增强,沉积物呈塑性固体特征,主要成岩因素为压实、固化和矿物转化,孔隙率30-10%,有较少的孔隙水和矿物层间水被挤出。 重结晶阶段颗粒互相交代,自生矿物质形成,孔隙被充填,从而形成坚固格架,主要成岩因素是胶结和矿物转化,压实作用微弱,孔隙率<10%,所剩之水不易排出,几乎长期被封存。 青柳和浅川认为,在早期压实阶段石油尚未成熟,而重结晶阶段石油难以排出,所以最重要的初次运移发生在晚期压实阶段。 显然,基于油气成因的现代概念,石油初次运移只能出现在达到生油门限之后。笼统地说,天然气的初次运移出现比石油要早。 此外,对石油的初次运移还应考虑到未熟-低熟石油运移的可能性,这可能与有机质类型有关;只要有相当数量的未熟-低熟石油形成,在早期压实阶段尤其是该阶段后期,就应有相应的石油初次运移。 2.5.3 Effective expulsion hydrocarbon thickness of source rocks—the distance of primary migration 由于厚层泥岩的中间部分是欠压实的,其所封存的烃未及时排出,所以产生了生油岩有效厚度问题。蒂索根据对阿尔及利亚泥盆系泥质母岩抽提物的含量及组成的分析发现,在靠近储层生油岩的10m左右厚度范围,轻的、易流动的成分(如烃类)向储层方向减少;而重的、不易流动的成分向相反方向增多的现象(表)。 ???? The relation of content and component of extract matter in source rocks and distance to border upon reservoir in Devonian,Algeria 距储集层距离(m) 抽提物/有机碳(mg/g) 烃类/抽提物(%) 沥青烯类/抽提物(%) 2 72 54 12.2 4 86 61 11.2 7 90 63 7.5 10.5 112 63 5.7 14 118 64 5.8 这表明生油岩的初次运移排烃,是距离储层越近的地方越优先而有效。因此,有些研究者认为,巨厚的生油岩只有顶、底各二、三十米才是有效的。然而,异常高压终归是要释放的,只是迟早而已。被封存在泥岩中部的流体,在漫长的地史中总要逐步替补泥岩顶底排出流体的位置,只是生油层越厚,这个替补过程越缓慢。 鉴于初次运移明显主要是垂向运移,特别是以微裂缝作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所以特殊情况下,初次运移的距离最大极限就是生油层厚度 前面提及,生油岩中平行层面方向干酪根分布的连续性要好些,按理油气侧向初次运移阻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