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污染及其预防】116页.ppt

  1.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116页

第二篇 食品卫生学 公共卫生学院 营养与食品卫生系 胡春艳 1号楼 北441室 Tel第二篇 食品卫生学(food hygiene) 是研究食品卫生质量,防止食品中出现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因素,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食品卫生的基本问题:各种性质的食品污染物 (food pollutants), 使用不当的食品添加剂 (food additive) 食品在生产、加工、储藏中的卫生问题 食源性疾病中的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第七章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的污染物分为: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 1.生物性污染 (biological pollution) 2.化学性污染 (chemical pollution): (1) 来自食品产、储、运、销的污染物; (2) 食品的掺假、使假;砂石、水 (3)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等。 第一节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一、食品的细菌(bacilli)污染 二、霉菌(molds)与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 三、食品的腐败变质 (food spoilage) 一、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细菌:致病性、相对致病性和非致病性。 (一) 食品中的细菌菌相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 其中相对数量较大的细菌称为优势菌(dominant bacteria) (二) 食品中菌落总数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 (三) 大肠菌群(coliform group)食品卫生学意义 作为食品受到粪便污染标志的原因: (1) 大肠杆菌仅来自肠道。 (2) 在肠道中数量较多,易检出 (3) 在外界环境中有足够抵抗力,能生存一定时间,但存活时间短。 (4) 食品细菌学检验方法敏感 二、霉菌与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 (一) 霉菌与霉菌毒素概述 真菌(Eumycetes) 霉菌(molds):菌丝体较发达而且没有较大子实体的一部分真菌, 可迅速蔓延。 霉菌毒素(mycotoxin):是指霉菌在其所污染的食品中产生的有 毒的代谢产物。 1.霉菌产毒的特点 2.霉菌产毒的条件 (1) 基质 (base): 霉菌的营养来源:糖、少量的氮、矿物质(天然食品) (2) 水分: 水分活性(water activity,aw): aw越小,越不利于微生物繁殖。(aw<0.7,一般霉菌不生长) 粮食水分为17%~18%是霉菌繁殖产毒的最佳条件。 (3) 湿度 (humidity): 相对湿度80%以下:干生性霉菌 相对湿度80%~90%:中生性霉菌 相对湿度90%以上:湿生性霉菌 粮食相对湿度在70%时,霉菌即不能产毒 (4) 温度 (temperature): 大多数繁殖适宜温度为25~30℃ 在0℃以下或30℃以上时,不能产毒或产毒能力减弱。 一般产毒温度略低于繁殖适宜温度 3.主要产毒霉菌及主要霉菌毒素 (1) 曲霉菌属:黄曲霉、赭曲霉等 (2) 青霉菌属:扩展青霉等 (3) 镰刀菌属:雪腐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 主要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赭曲霉素、展青霉素、 二氢雪腐镰刀菌烯酮、T-2毒素等 4.霉菌和霉菌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1) 霉菌污染引起食品变质: 使食品的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不能食用 (2) 霉菌污染引起人畜中毒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致癌、致畸、致突变 (二)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产毒霉菌:黄曲霉、寄生曲霉、模式曲霉 1.化学结构及其性质: (1) 基本结构:二呋喃环和香豆素 毒性最强的有6种:B1、B2、G1、G2、M1、M2 (2) 性质: 1) 耐热,280℃时,毒性破坏 2) 不溶于水 3)在碱性条件下(加NaOH),形成香豆素钠盐,可溶于水被洗脱掉 2.产毒条件和对食品的污染: 污染地区: 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度地区 污染食品: 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为严重。 污染特点: 霉菌生长和毒素生成主要在储存过程中 影响产毒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 3.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1) 黄曲霉素B1主要代谢途径为:羟化、脱甲基、环氧化 毒作用机制:黄曲霉素B1-2,3环氧化物与生物大分子DNA、RN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