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理论探索.doc

关于破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理论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档全是精心选出来的精品资料,绝对值得下载!

PAGE PAGE 3 关于破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理论探索   最近,各种媒体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闻报道逐渐增多,每当大学生临近毕业或者说经济形势每有重大变化时成问题更是空前重视。 坦率的说,就业问题或者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商品化的发展,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命题,根本上否定了“莎伊定律”,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充分就业为正常状态的假设,也开创了现代研究就业问题的先河。就我国而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近几十年才突显出来的,是伴随着就业的市场化改革和高校的持续扩招而凸显的,在世界经济动荡的今天,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显得空前的突出。简而言之,当前关于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分为两大极端,一是政府方面应该承担主要义务,要更加具体、系统的制定相关鼓励和激励政策,出台相关措施;另一方面,认为应该更加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俗的说认为找工作像找对象一样,在“想找的”和“能找到的”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就行了。总之,对就业问题现状进行系统研究的较为少见,结合毕业生本身、结合市场的需求从深层次系统研究论述的就更为不多见。总之,对就业问题的核心毕业生本身进行研究的较少,因此我觉得如果能从高校毕业生本身进行研究、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也许将会有一些突破性的意义。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增加达到2011年的700万)。而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始终在70%左右徘徊。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几十乃至几百人争夺一个“金饭碗”的报道,以前为大家所不屑的公路收费员、环保工作人员也吸引了大量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就业的竞争由“激烈”向“残酷”转变。大学教育是许多中国农村家庭和城市贫困家庭改变命运的终极希望,如果高等教育就业率始终不高,某种程度将使很多想靠教育改变家庭命运的人丧失信心;其次,失业带来的损失是永久性的,一个人一生的劳动时间是一定的,且只有在劳动年龄内的人才具有劳动力,如果一人从20岁到30岁是失业的,就意味着难以用60岁到70岁的工作来弥补,这一点与机器是不一样的;大量失业还会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以至影响社会稳定和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前面我们说过,当前关于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大都从外在角度,即政府和市场,而忽视了最为核心的毕业生能力与素质。我不禁想到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2005年10月,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在《应对中国隐形的人才短缺》中尖锐的指出:中国毕业的大学生当中只有10%能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以学生本身为研究中心、深入展开研究的信心。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笔者经过长期研究认为集中表在以下六个方面的矛盾:第一、招生当中的计划体制与就业当中的市场体制矛盾。学校设置何种专业以及相关课程的设置、各专业的招生人数等相关权力大都集中在教育主管部门,而就业却要靠市场,造成了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不协调,造成了计划与市场的矛盾。第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与择业中的精英化取向。根据相关标准,入学率在15%-50%之间属于大众化发展阶段,而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表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而与此同时,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心态还停留在精英化教育阶段,也造成了就业困难。第三、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简而言之,高等教育的规模与人均GDP是密切联系的,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则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只能导致两大后果,一是无足够的财力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而影响教育的质量;二是当前的经济总量无法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尤其是高层次就业人员,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第四、对就业的狭隘认识,将就业与创业对立起来的矛盾。实际就业应分为两种,“积极就业”与“消极就业”,传统我们所说的就业只是“消极就业”,即寻找现有的工作岗位,而创造就业岗位的就业则属于“积极就业”即创业。第五、学校与学生在就业中的急功近利观念与单位求真务实的矛盾:即学校与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如何找到工作,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能否做好工作。第六,是传统教育中实施的共性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差异化性教育为主的矛盾。简而言之,现在我们的教育传授给学生的是共性为主的东西,考核评价体系也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并不是千人一面,需要的特性更强于共性。基于以上分析,其中第一方面招生当中的计划体制与就业当中的市场体制矛盾、第三方面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和第六方面教育理念的落后等属于国家层面或者教育体制方面,不是我们本文讨论的重点。而其他三个方面,则有较为明显的共性,即都体现在就业观念方面,这就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