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与环境物探_第1.3节_工程地震勘察_折射波法.ppt

工程与环境物探_第1.3节_工程地震勘察_折射波法.ppt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程与环境物探_第1.3节_工程地震勘察_折射波法

波形对比的主要标志 对于同一张记录,波形对比的主要标志包括: 1、每个记录道的波形、振幅及振动延续度的相似性特征。主要反映在视周期、相位数、振动强弱及振动延续时间长短等方面的变化。 2、相位一致性和同相轴延伸长度特征。由于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到达相邻二个接收点的路径是相近的,因而有效波的相同相位到达相邻道的时间差很小,所以在记录上,相同相位的连线应该是平滑的而且有一定的长度。相邻相位的同相轴应是平行的。 3、追逐观测记录同相轴平行性特征。由于追逐观测系统 中两张记录的排列位置不变而激发点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界面,地震波的同相轴只是在时间轴上平移了一段距离,否则,追踪的不是同一界面。 波形对比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工作中,在对整条测线每个排列的全部记录连续追踪有效波时,还应注意确定波的“互换”和“连接”,此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视速度发生变化的情况。 (2)波形、振幅是否突然发生变化。 (3)两组波相交后波形的叠加特征。 地震记录特征的变化 实际情况往往比较复杂。由于岩性、构造等条件的差异,激发和接收条件的不同,干扰的变化以及仪器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有效波的相位、波形、振幅等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波形对比时,要全面地认真分析研究各种条件的影响,弄清记录变化的原因。 一般来说若与仪器和地表起伏的因素有关,则会使各道的记录从开始到结束的波或同相轴都发生同样的畸变;若个别记录变化不相同,则往往是地下介质变化所引起的 。 拾取初至 2. 校正和绘制时距曲线 地震资料的解释是假定震源与各接收点高程一致的条件下进行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同一条测线上有若干个激发点往往高程都不相等,在同一排列上各检波点的高程由于地形的起伏也不尽相等。因此就产生了误差。 为了减少这类误差,就要进行相应的校正,它包括检波点的地形校正、震源深度校正及相位校正。除非地形高差变化很大,一般很少作这类校正。因为高差变化较小,由震源深度和检波点不同所引起的时间差,由于时距曲线比例尺的关系,都人为的用手工将其抵消了。因此,如果不是地形起伏变化很大,一般地形校正都可以不作。 绘制时距曲线图 经过检查、校正、对比分析的地震记录上读出各道有效波到达的旅行时,然后以震源点为坐标原点,以纵坐标表示时间,以横坐标表示距离,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出相应的时距曲线图。 一般比例尺为: 纵坐标1cm相当 于5~20ms; 横坐际1cm相当 于2.5 ~ 20m。 3. 资料解释 利用时距曲线和地震波速度资料,绘制反映折射界面的埋深、产状和构造形态的地震剖面图和构造图。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现在有人把解释方法编成计算机程序,但仍需要手工输入各种参数,如利用波速测井或折射彼时距曲线求取相应的层速度,然后再利用计算机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折射界面的解释。 求折射界面的埋深和产状的资料解释方法很多,仅就目前工作中最常用的几种方法予以介绍。 定性解释与定量解释 定性解释:定性解释主要是根据已知的地质情 况和时距曲线特征,判别地下折射界面的数量及其大致产状,是否有断层或其它局部地质体存在等,为选取定量解释方法提供依据。 定量解释:定量解释则是根据定性解释的结果选用相应的数学方法或作图方法求取各折射面的埋深和形态参数。 定性与定量解释是一相互交替和重复的过程。根据最终的解释结果构制推断地质图等成果图件,并编写成果报告。 折射波法资料处理流程 折射波法资料处理流程框图 1. 截距时间法求界面 当界面为单层倾斜平界面时,所得的时距曲线为直线段,而且当界面埋深不大时所得的精度很高。但埋深较大或有夹层时,将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如图所示,在单层倾斜平界面作相遇时距平面观测。设O1和O2为两个激发点,得到两条相遇时距曲线S1和S2。由于S1和S2为直线,可延长之使其分别与 t 轴交于 t01和 t02。 截距时间法求界面 根据折射波的时距方程的截距公式: 可以得出震源点O1和O2处折射界面的法线深度h1和h2分别为: 截距时间法求界面 求出h1和h2之后,分别以O1和O2为圆心,以h1和h2为半径作圆,然后作这两个圆的公共切线,便可得到所求的折射界面。若是水平界面(h1=h2),则情况更加简单了。 截距时间法求界面 若为三层或更多层介质情况时,则需要用交点法求综合层速度,然后仍按两层介质的方法处理。 设有三层水平层状介质,各层的速度值分别为v1、v2、v3,相对应的时距曲线为S1、S2、S3。如若求v2/v3界面的埋深,只要把v2/v3界面以上的介质看作一层综合层介质。 其综合层速度v12的求取方法是:找出S2、S3时距曲线的交点,把交点和坐标原点连线,此直线斜率的倒数便是该综合层的速度, 然后把v2/v3界面以上的v1、v2介质作为第一层介质,用v12代替和v3介质构成一个界面,则把三层介质的问题变成了二层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