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T设备原理
CT设备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简史
CT设备的问世,是医学诊断史上的重大革命。1895年,伦琴发现X线,为CT的诞生打下了基础。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Radon提出了图像重建理论的数学方法。他指出对二维或三维的物体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向上投影,然后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一张重建的图像。美国物理学家柯马克(A.M.cormack)于1963年9月和1964年10月在“应用物理杂志”上发表两篇“用线积分表示一函数的方法及其在放射学上的应用”的系列文章,并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简单的CT模拟装置。
1967~1970年,英国的Hounsfield博士提出了体层成像的方法。此方法仅需要从单一平面获取投影的读数。因此,每个光束通路都可以看作是联立方程的许多方程之一,通过解这组联立方程就能获得该平面的图像。根据这个原理,采用数学模拟法加以研究,然后以同位素做射线源进行实验,用9天的时间采集数据,2.5小时重建一幅图像,最终得出能够区分相差4%的衰减系数的实验结果。
1972年,英国豪斯菲尔德(G.N.Hounsfield)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用于临床的CT,利用这台CT首次为一名妇女诊断出脑部的囊肿,取得了世界上第一张病人CT照片。Hounsfield和Ambrose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正式发表论文,宣告CT的诞生;同年11月,在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上向全世界宣布。1974年,美国George Town大学医学中心的工程师Ledley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全身CT。此后,CT的发展非常迅猛,在近30年的时间内,已先后从头颅CT发展到螺旋CT和超高速CT。
CT的发明被认为是:自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在放射医学、医学物理和相关学科领域里,没有能与之相比拟的发明。为此,Hounsfield和Cormack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一)第一代CT(平移+旋转扫描方式)
第一代CT多属头部专用CT,由一只X线管和1-2个晶体探测器(detector)组成。由于X线束被准直器准直为铅笔芯粗细的笔形线束,故又称笔形束CT。X线管与探测器连为一体,X线管产生的笔形束穿过病人头部照射到与其相对的探测器上,X线管和探测器先做同步直线平移扫描运动。获得240个透射测量数据后,X线管和探测器停止平移,再环绕病人头颅中心旋转1°,做与上次方向相反的直线扫描运动。获得240个测量数据后,停止平移,再旋转1°,重复上述过程,直到180°,得到180组由240个测量数据组成的平行投影值,即完成了数据的采集过程(如图12-1所示),用于图像重建的数据个数为180×240。第一代CT的缺点是:X线利用率很低;扫描时间长,检查一个层面需用3~5min,故仅能用于头颅检查。为了提高效率,可再加一个探测器,一次扫描可同时对两个层面进行数据采集,获得二个层面图像。这样,提高了第一代CT的工作效率和X线的利用率,但因扫描速度慢,且采集的数据少,故重建的图像质量较差。第一代CT已被淘汰。
图12-1 第一代CT
(二)第二代CT(平移+旋转扫描方式)
第二代CT与第一代CT没有质的区别。如图12-2所示,它是在第一代CT的基础上,由单一笔形束改为扇形线束,由一只X线管和3~30个晶体探测器组成。由于X线束为5°~20°的小扇形束,所以又称小扇束CT。由呈扇形排列的多个探测器代替单一的探测器,每次平移扫描后的旋转角由1°提高到扇面夹角角度,这样旋转180°时,扫描时间缩短到20~90s,第二代快速CT有30个以上的探测器,扫描时间减至18s。为了提高图像质量,也有的采用240°、360°平移加旋转扫描,这种CT比第一代CT各项指标均有提高,不但可作头颅检查,实际上已具备了做全身CT检查的条件。如Pfizer 0200FS型、δ-50型、EMI5005型、CT-HF型、TCT-35A型、SCT-100N型等,都属该类CT。它们的主要缺点是:在扫描过程中,由于病人的生理运动,易产生伪影。
图12-2 第二代CT
第一代CT和第二代CT对病人运动引起的伪影特别敏感,因为在旋转期间不采集数据,如果病人运动,就会引起透射读数的差异,致使重建图像出现条纹伪影。目前,第二代CT已基本淘汰。
(三)第三代CT(旋转-旋转扫描方式)
如图12-3所示,第三代CT的扇形角较宽(30°~45°),可包含整个病人扫描层面,所以又称为广角扇束CT,探测器增加到300~1000个,逐个依次无空隙的排列。扫描时,X线管和探测器无需再做直线平移运动,仅做围绕病人进行的连续旋转运动即可。因此,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故全身扫描时间可缩短到2~9s或更短。但需大mA,为此,均选用旋转阳极X线管。全身CT一般都采用此种扫描方式。第三代CT的优点是:结构较简单,使用操作方便,可获得较理想的CT图像。其缺点是: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