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第四章 个体社会化_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兴杰教授.ppt

[法学]第四章 个体社会化_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兴杰教授.ppt

  1. 1、本文档共1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学]第四章 个体社会化_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兴杰教授

社 会 学 概 论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民主具有许多重要的功用: 比如,它能够确保政治上的公平竞争,使每一个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才能的人都有公平的机会到政治舞台上一试身手。 再如,民主可以遏制腐败。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或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 认识和培养特定的社会角色,即社会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三)认识和培养特定的社会角色 1、性别角色社会化是社会角色社会化 的一个重要内容 不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职业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中,一个社会成员究竟享有和履行什么权利和义务,究竟按照什么行为模式活动,往往与他(她)的性别角色息息相关。因此,性别角色社会化是社会角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个体认识和培养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或认可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就是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男女两性的差异不仅表现为生理特征的不同,还表现为社会特征的不同,这种不同的社会特征,不是或者主要不是由不同的生理特征决定的,不是先天注定的,而是在既定文化环境中经过后天的性别角色社会化造成的。 2、男女之间的不同社会特征主要是 由后天的性别角色社会化造成的 人类学家、社会心理学家H· 鲍里调查研究了世界上100多个封闭的、“未开化”的社区,重点了解它们教育子女、形成男女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发现它们对男女行为的强化与鼓励是大不相同的。 18 62 28 10 15 0 3 11 87 85 82 35 61 3 0 操持家务 服从 负责 成就 自主 一般 男孩 女孩 性别 百分比 强化和 鼓励 社会化过程中 对男女儿童行为的强化和鼓励 人类学家M·米德调查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部落,她发现: (1)在一个叫阿拉佩什的部落中,男女两性都有一种在一般人看来只属于女性的个性特征,他们性格温和,待人热情,强烈反对侵犯和竞争,男女都照看孩子; (2)与阿拉佩什部落相反,邻近的蒙杜古莫部落是一个有吃人肉习性的部落,该部落的男女两性都有一种在一般人看来只属于男性的个性特征,他们性格凶暴,富有攻击性,女性很少表现出母亲的特征,她们害怕怀孕,不喜欢带孩子; (3) 在第三个部落即昌布里部落中,男女性别差异十分明显,但与通常的性别角色模式刚好相反——女性专横跋扈,不戴饰物,精力旺盛,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而男性却富于情感,照顾孩子,喜欢饶舌。 米德的上述发现最充分地说明了男女不同的社会特征同男女不同的生理特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所谓生死观,指的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本质的思考,它是困扰人生的头号重大问题。 学会正确对待生,正确对待死,即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应是社会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就不能说他的社会化是成功的。 (四)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和死亡, 树立乐观、豁达的生死观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和生命?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人生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 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 李大钊说 : “吾人于纷纷扰扰的生活中,稍一驰思于物外,凝想于心中,这些问题,必会自然发生而不能遏止。骤见之虽似空漠无用,其实皆为关于人生最切要的问题,吾人亦安能忍而不思求一解释?” 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学者都思考、论述过人生问题,但到头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对人生作了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回答: “生也有涯”、“死生齐” 庄子 人生“犹驰骥过隙” 秦二世 人生“如朝露易去” 曹操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 陶渊明 “死去原知万事空” 陆游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曹雪芹 “之所以有这样多的人对人生持虚无、 悲观论调,主要是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最后都免不了一死。” “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 死亡确实是一件极为可悲的事,它是人生和人类许多痛苦的总根源;几乎每一个人,到一定时候,在灵魂深处,都有可能对岁月的流逝、人生的短促感到悲凉,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感到惶惑, 从而对人生持虚无主义、 悲观主义的看法。” “但是, 必须注意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都去揭示和确认人生如何虚无、如何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