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西周的教育.pptVIP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讲-西周的教育

* 第三讲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 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发展 西 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官学可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即中央官学;乡学即地方官学。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一)西周小学 周康王时的《大盂鼎》中有一句话:“女(汝)妹(昧)辰有大服,余佳(惟)即朕小学。”郭沫若在《西周金文辞大系》上有眉批:“今案妹与昧通,昧辰谓童蒙知识未开之时也,盂父殆早世。故盂幼年即承继显职,康王曾命其入贵胄小学,有所深造。”由此可见西周贵族确有小学,为蒙昧的儿童学习之处。 1、《礼记·王制》说:“小学设在公宫南之左”,即把这类小学设在王宫附近,可能是为了贵胄子弟上学方便。王宫守卫长官师氏和保氏,兼任小学师长。 各诸侯国也有自己的贵胄小学。《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云:“诸侯岁贡小学之秀者于天子,学于大学。” 2、西周时除设在宫南之左的那所贵胄小学之外,还在西郊设有一所小学。据《礼记·王制》说:周人设有“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文献通考·学校考》注云:“虞庠在国之西郊,小学也。”这类小学可能比王宫的贵胄小学学生的层次可能要低一些,或属于中小贵族的子弟。 3、入学年龄 古代小学的年龄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八到十五岁。《大戴礼记·保傅》的注释说:“又曰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谓诸子姓既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这种解释较为合理。古代的小学生并不严格限于儿童,入学年龄从八——十五岁均可。 4、教学内容 据《周礼·地官司徒》,西周小学强调的是德行教育,重视以道德来教育贵族子弟。 《礼记·内则》说:“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学射御。”这里有礼仪、乐舞、射箭、驾车、书法、计算等等,教学内容比较全面,这说明西周小学强调的是贵族道德行为准则的培养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训练。 (二)西周大学 从古籍文献上看,西周大学有“东胶”、“东序”、“辟雍”、“泮宫”、“成均”、“瞽宗”、“上庠”和“太学”等名;从金文材料上看,西周大学有“辟雍”、“学宫”、“大池”、“射庐”等名,在大学里,周王要举行礼仪大典、祭祀活动、习射乐舞等,如《庄子·天下》所说:“文王有辟雍之乐。” 西周的大学:“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礼记·王制》 天子所设大学有五种: 1、辟雍(太学):位置居中。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由三公(太师、太保、 太傅)负责。 2、成均(南学):学乐之所,由大司乐负责。 3、上庠(北学):学书之所,由诏书者负责。 4、东序(东学):习舞之所,由乐师负责。 5、瞽宗(西学):演礼之所,由礼官负责。 辟雍最为尊贵,学校之间有明显的等级之分。 西周大学中的公共活动,以行礼、射箭、驾车、奏乐、舞蹈为主,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也以礼乐与射御为主,这是和贵族教育子弟的目的相关的。因为贵族要把子弟培养成为统治者、管理者,而礼乐正是当时贵族巩固和管理内部组织和统治管理人民的重要手段。而且贵族要把子弟培养成为军事骨干,用来保卫既得的政权,而射御正是军事训练,舞蹈也带有军事训练的性质。 (三)西周的乡学 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之为国学,即中央官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之为乡学,即地方官学。 据《礼记·学记》载,西周的乡学是“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周礼》又说:“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据《周礼·大司徒》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又按《周礼·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礼为酂(cuó),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前者是指国的近郊而言,后者是指乡以外的远郊而言。 有人认为:乡的学校主要是“庠”,遂的学校主要是“序”(实际“遂”无学校)。《学记》所说的“党有庠”,《周礼》所说的“乡有序”,皆就近郊的乡组织而言,乡和党的学校都称为“庠”。所以《礼记·王制》说,乡里面如果有不帅教者就要报告司徒,然后在乡“庠”习礼以感化他们。 西周时的塾、校,可能不是真正求知识的学校。“塾”可能是门侧之堂,在农村,早晚由父老及里正坐在那里监督检查,是否按时出工,是否遵守秩序,是否敬老尊长等等。 乡学主要是进行道德感化的政教合一的场所,其对象是郊区或是地方的一般贵族子弟,奴隶和庶民仍然被排挤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