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王守仁.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0讲王守仁

21岁中举。 此后四年间,两次会试不第,“同舍有以不第为耻者,先生慰曰: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27岁,决心与朱学分道扬镳,转攻佛老之学。 30岁游九华山,访道士,后作诗有超尘避世之意,后醒悟道:“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于是对此道发生怀疑。 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强调主客体之间相互感应、相互依赖的关系,尚未完全否定客体的存在。 思考题 解释命题: 1、致良知 2、知行合一 * *  隋唐哲学之一 第五章 陆王心学之二 第二节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主 要 内 容 一、 王守仁生平 二、 良知 三、 致良知 四、 关于怎样成圣 第二节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王守仁(1472一1528)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书圣王羲之后裔。其父王华仕至南京吏部尚书,阳明本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其学说以反传统姿态出现,明中叶以后,影响很大,还流传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其中主要的哲学著作有《传习录》和《大学问》。 一、王守仁生平 12岁,就读京师,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师道:“惟读书登第耳。”却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一、王守仁生平 17岁,悟“心上学”。 18岁,拜谒理学家娄谅,谓圣人必可学而至,遂深契之。在待人接物上,渐由“和易善谑”改为“端坐省言”,以仿圣人气象。 一、王守仁生平 35岁,被专权者刘谨迫害入狱,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上任途中遭加害,幸免于难。居龙场驿2年。 37岁,龙场悟道。龙场条件十分艰苦。王阳明却思:“圣人处此,更有何道?”遂日夜端坐,以求致知之道。 忽一日中夜,如桶底脱落,豁然心开,乃见鱼之在水,鸢之于天,何等天真自在!不由大悟,欢喜雀跃,始知圣人之道,自性自足,向之求理于外物者误也。于是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从此便有了千古传世之学:阳明心学。 一、王守仁生平 之后首倡“知行合一”论,讲学于龙岗书院和贵阳书院,后刘谨伏诛,王入京为官。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门人日众。 40岁,调任升官。后多次平定农民起义,战功显赫,屡屡升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于是刻印《传习录》等,大力宣传其心学思想。 50岁,始揭“致良知”之教。“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我知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推陆九渊为“孔孟正传”。升吏部尚书。 一、王守仁生平 51岁,受忌能和排斥,回家乡讲学授徒。心学广泛传播,程朱派谤议之。 53岁,门人益进,四方从学如云,辟讲于稽山书院。 一、王守仁生平 56岁,又奉命平定农民起义,临行前于天泉桥与弟子讲“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史称“天泉证道”。至此,阳明心学臻于成熟。   57岁,患肺病将死,弟子问临终遗言,阳明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死后,因小人谗害,王学以“伪学”、“邪说”遭禁。40年后,谥文成,予世袭伯爵。 一、王守仁生平 良知即天理,是世界的本体,良知作为世界的第一原理,规范着一切事物之理。 1、 “良知”即是非之心,即伦理学上的“良心”。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昭名灵觉者也。” 二、 “良知”本体说 二、 “良知”本体说 2、良知是造化万物的本体(心的本然状态)。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良知不仅是一种先天的道德观念,而且上升为超越一切的绝对本体,成为最高的哲学范畴。 “心之本体,无所不该”。 “天地万物具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 二、 “良知”本体说 3、“心即理”,故“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既然良知是心的昭名灵觉,无所不包,那么心外便无他。我心以天地万物为体,天地万物离不开我心的灵明: “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我心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 “岩中花树”问答: 友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阳明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我心的可能客体,我心未对着它时,它是潜在客体;我心对着它时,它就成了现实的客体,与我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