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简介高俊昌福建漳州第三中学
例4 整体性观点——地理1第5章 ●实质是把地理环境(包括各要素)看成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 ●以案例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物质能量交换(生物-水、太阳能)、新功能(平衡功能:二氧化碳-藏羚羊)、统一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湖泊)、牵一发动全身(森林变化-建水库)四个方面说明 ●实际应用:结合差异性分析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绿化问题 ●学习联系:地表形态的变化;荒漠化的成因;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 例5 人口观——地理2第1章 人口过程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的合理容量)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动态分析) (综合看待) 综合多要素分析 活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 理性。 (文章选自中科院综考会“中国土地资源生产 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 例6 人地协调观——水资源的利用 ●以色列的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 ●咸海的忧虑(不合理利用) ●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城市的供水问题 ●沙特缺水与南极冰山 例7 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区域可持续发展:追求更优而不是最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生态农业) ●因地制宜协调发展:人地协调(山西与内蒙古东部煤炭资源的开发)、行业协调(流域综合治理)、区域间协调(西气东输、产业转移) ●反思和批判(湿地开发和保护、修大坝) 例8 地理视角举例 ●动态地看问题:自然地理过程 ●发展地看问题:人类活动、区域发展 ●分析问题的时间、空间视角: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体验,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用实例(案例)论证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 ●加强对地理过程的阐述 ●联系实际设计活动题 用案例论证(解释、说明) 例9 必修《地理2》“城市与城市化”中的案例 案例5 合肥市环城公路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案例4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案例3 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案例2 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 城市的不同等级 案例1 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案例标题 教材内容 用案例说明城市内部空间 结构的形成 典型案例分析——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一般原理、理论、规律 例10 《地理》必修1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 ?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外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 ?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侵蚀是怎样发 生的 堆积是 怎样发生 的 加强对地理过程的阐述 地球的运动 大气过程 水文过程 地貌过程 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人口过程 城市化过程 农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的形成 ?? 联系实际设计活动题 例11 地理1中的有关活动题 从?水浒传?对天气的描写判断锋面天气;从黄河断流、济南泉水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从张家界、黄淮海平原分析地貌过程及对农业的影响等。 (三)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突出自主学习 ●阶梯性 ●逻辑性 ●实践性 ●开放性 教学内容的组织关注 * * 课标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编 写 说 明 课程教材研究所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 邮编:100081 电话:010O) 手机) e-mail: gaojc@ 高 俊 昌 (一)我们对教材的思考 前 言 怎样理解教材 ?教材是工具? ?教材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教材是教学资源? ?教材必须反映课标的要求 教材要做到什么 ?反映课改的精神 ?解释课标但不拘泥于课标 ?为教学改革提供空间 ?为教和学提供必要的引导 ?便于教、学和评价 矛盾和问题 ?教材与课标的差异(不同的人对教材的理解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差异很大) ?教材的功能与作用的矛盾(教材仍然承担着它不该承担的功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教材与课标和评价的关系(对老师的要求太高,度如何掌握?) ?技能方法与知识的关系 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如何反映课改的精神? ?如何恰当地解释课标? ?如何把教材编成课标与教学、评价的纽带? ?如何处理改革创新与教学实际的关系? ?如何协调素质教育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