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近年來中國環境史研究綜述
張國旺
簡體原文連結:/lishi/060426html
???環境與人類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對人類活動有著巨大的制約作用。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的凸現,與之相關的邊緣學科不斷湧現,人們在思考當今環境問題的同時,試圖通過對歷史時期環境狀況的研究來探尋環境變遷的規律,進而服務於當今社會。在這種情況下,環境史學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一、關於諸環境要素的歷史變遷(1)氣候變遷。繼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後,氣候變遷的研究成果斐然。龔高法、張丕遠、張瑾瑢等指出仰韶時期普遍較現今溫暖,相應 的氣候帶較現在偏北;歷史時期亞熱帶的北界,在最溫暖時曾達到華北平原,而在最寒冷時期卻移至長江以南(《歷史時期我國氣候帶的變遷及生物分佈界限的推 移》,《歷史地理》第五輯)。倪根全認為歷史時期氣候變遷造成了我國北方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由北向南的退縮,使得我國農業地區不斷南退,這也是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論氣候變遷對中國古代北方農業經濟的影響》,《農業考古》1988年第1期)。滿志敏《唐代氣候分期及各期氣候冷暖特徵的研究》一文以八世紀中葉為轉捩點,把唐代氣候分為兩個時期,認為從七世紀初至八世紀中葉,氣候冷暖特徵與今相近,而八世紀中葉至十世紀中葉氣候轉寒,氣候帶要比現代南退一個緯度(《歷史地理》第八輯)。吳宏歧從唐長安馴象的史實入手,對滿志敏的上述觀點予以反駁,認為其論斷不足以否定隋唐溫暖期的存在,而傳統的關於隋唐溫暖期的劃分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唐都長安的馴象及其反映的氣候狀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6年第4輯)。滿志敏還就歷史時期黃淮海平原的氣候特徵進行了探討(《黃淮海平原仰韶溫暖期的氣候特徵探討》、《黃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葉的氣候冷暖 狀況》,《歷史地理》第十、十一輯)。鄒逸麟對明清時期北方氣候進行了研究(《明清北部農牧過渡帶的推移和氣候變化》,《復旦學報》1995年第1期)。 何業恒分析了近五千年來華南地區的冷暖變化情況(《近五千年來華南氣候冷暖的 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1輯)。王開發、韓昭慶就歷史時期上海西部和太湖流域的氣候狀況進行了探討(《根據孢粉組合推斷上海西部三千年 來的植被、氣候變化》,《歷史地理》第六輯;《明清時期太湖流域冬季氣候研究》,《復旦學報》1995年第1期)。藍勇和於希賢則就西南地區的氣候變遷進 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國西南歷史氣候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2輯;《蒼山雪與歷史氣候冷期變遷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6年第2期)。(2)海陸變遷。李元芳分析認為:西漢黃河三角洲範圍以孟村為頂點,自西向東北方向發展,其沉積特徵與近代黃河三角洲相似(《西漢古黃河三角洲初探》,《地理學報》 1994年第6期)。張忍順指出,近岸沙州並岸是江蘇濱海平原成陸的重要特徵,十五世紀末黃河奪淮入海給江蘇岸外沙州田暗沙、明沙、直至並岸造成了巨大影 響(《歷史時期的江蘇岸外沙州及其演變》,《歷史地理》第八輯)。張修桂、陳金淵分別分析了上海和南通地區的成陸過程(《上海地區成陸過程概述》,《復旦 學報》1997年第1期;《南通地區成陸過程探索》,《歷史地理》第三輯)。景愛探討了科爾沁地的形成過程(《科爾沁地的形成過程及其影響》,《歷史地 理》第七輯)。馮季昌等則全面系統地描繪了科爾沁河地經歷的四個變遷階段(《論科爾沁河的歷史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3輯)。劉德岑撰 文探討了梁山泊的淤平過程(《從大野澤到梁山泊》,《西南師大學報》1990年第2期);鄭寶恒等則就連雲港市的水陸變遷進行了研究(《連雲港市的水陸變 遷》,《歷史地理研究》第二輯)。此外,林汀水、張修桂還探討了海岸線的變遷(《遼東灣海岸線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2輯;《金山衛 及其附近一帶海岸線的變遷》,《歷史地理》第三輯)。(3)沙漠與沙漠化。李淼在《對歷史時期烏蘭布和沙漠成因的幾點認識》一文中指出, 烏蘭布和沙漠屬於非原生性沙漠,主要是在漢代以後形成和發展的(《西北史地》)1986年第1期)。陳育寧考察了鄂爾多斯地區沙漠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認 為自秦漢以來的過度開墾是引起沙漠化的主要人為因素(《鄂爾多斯地區沙漠化的形成和發展述論》,《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他又探討了寧夏地區沙漠化的情況,認為乾旱多風,近百年來氣候幹化是土地沙化的重要自然因 素(《寧夏地區沙漠化的歷史演進考略》,《寧夏社會科學》1993年第3期);景愛、馬正林也對引起沙漠化的原因進行了探討(《木蘭圍場的破壞與沙漠 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2輯;《人類活動與中國沙漠地區的擴大》,《陝西師大學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