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劳动安全“八防“:预防机车车辆伤害概要
安全是生命的基石 安全是幸福的保障 预防机车车辆伤害 职工教育科 让安全来呵护生命 面对“生命”二字,我油然而生一种崇敬感和荣幸感。因为它是那么的深邃,那么的神圣,又是那么的弥足珍贵,在人流如织,滚滚红尘的现实社会中,我要问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显然这样的回答是正常的,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发出这样的感慨“人来熙熙,皆为利来,人来攘攘,皆为利往”,但在这些当中加上“生命”让你作出选择的话,那你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生命”。 道理很简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生命这个前提,那么一切都只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在座的各位有比我年长的也有是我同龄的人,但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月缺了会在圆,花谢了会在开,唯独生命吝啬得很,因为它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 预防机车车辆伤害 机车车辆伤害是铁路运输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伤害之一。铁路作业人员在站场与线路上行走侵入限界、避车安全距离不够、施工作业防护不当、未执行作业安全标准等,极易造成机车车辆伤害。掌握预防机车车辆伤害安全知识和作业防护技能,是确保铁路劳动安全的前提。 第一节 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类型 所谓机车车辆伤害,是指铁路机车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碰、撞、轧、压、挤、摔等造成铁路作业人员伤亡的事故。铁路机车车辆是指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及各类自轮运转特种设备等。 按其造成伤害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 1.作业人员违章抢道、走道,心、钻车底、跳车、扒车、以车代步、作业侵限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伤害。 2.线路上作业不设防护、作业防护不到位、作业环境不良、违章指挥等管理因素造成的伤害。 第二节 机车车辆伤害事故危险辨识 铁路作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容易造成机车车辆伤害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较多,根据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个方面。 不讲安全,不懂安全,一个小小的疏忽就会酿成追悔不及的生命代价。不要安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就能让生命处于危险当中。 第二节 机车车辆伤害事故危险辨识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1.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缺乏防护技能。 2.作业人员侵入机车车辆限界。 3.作业人员盲目穿越线路。 4.作业人员违章上道作业。 5.作业人员违反调车作业标准。 6.作业人员违反有关作业标准。 7.防护用品、用具使用不规范。 第二节 机车车辆伤害事故危险辨识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 1.作业设备存在缺陷。如:调车作业时,机车车辆扶手、踏板、车辆闸台等稳定性差,强度不够;列车装载货物时的固定装置不良等。 2.防护装置、设施存在缺陷。如:防护装置、设施损坏、失效、失灵;防护装置、设施使用不当;夜间作业方位灯显示不良;调车信号显示距离不够;机车车辆防护栏作用不良;调车跳车平台设置不合理;调车作业安全带功能失效等。 3.劳动安全防护用品、用具存在缺陷。如: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劳动安全防护用品、用具;防护用品、用具作用不良;高可视警示服反光标志失效;防护雨衣、防寒帽无耳孔等。 第二节 机车车辆伤害事故危险辨识 三、作业环境不良 1.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如:作业处所多条线路间距离较近;作业通道狭窄、杂乱、不平整、湿滑;作业处所声音嘈杂;作业处所货物堆放安全距离不足,存在未回收的废旧轨料;调车作业处所未设置路肩、调车平台等。 2.恶劣天气。如:寒冷的冬季进行室外作业;高温天气进行室外作业;作业时遇降雾、暴风雨(雪)、扬沙等恶劣天气等。 3.站场照明条件不良。如:照明灯具少,照明灯具作用不良、损坏严重等。 4.特殊地形地貌。如:作业处所线路存在大弯道,瞭望条件不良;作业处所存在无避车台的桥梁、隧道;作业处所安全避车距离不够等。 第二节 机车车辆伤害事故危险辨识 四、安全管理缺陷 1.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如:单位安全管理职责不清;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安全规章制度;制定的作业标准不规范;作业项目缺乏安全控制措施;应急预案及响应存在缺陷等。 2.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如:未按规定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培训;未按规定组织作业人员进行安全防护知识学习;专职防护员未经专门培训考试上岗等。 3.监督检查不到位。如:单位对现场作业缺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