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诗词鉴赏1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词鉴赏1概要

古诗词鉴赏 “笑”指欢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明妃出塞路经绥州,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秋”,指秋霜,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蔡琰归汉路过绥州时鬓已秋霜。“笑”和“秋”写出了作者深层的感叹:我也是带着希冀与笑意来绥州的,归去时大概不会也两鬓秋霜吧。 2.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尾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图:(1分)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曲子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2分)整个画面凄凉空茫,既表现了作者离开家乡的孤独和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也传达了对前途的担忧。(3分) 韦庄(851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长安靖人,传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乾宁元年进士,后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谥文 。代表作有《秦妇吟》。 向后观是城墙直连云端的古帝州,绥州城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看到了直连云端的扶苏墓,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哦,那城墙直连云端的就是古帝州啊。看似写景写物,实是感慨仕途漫长高入云端而难登攀啊。 颔联“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是一倒装联:我这倚着高楼遥望故乡的孤身客人,透过带着雨水的雾气看到了和听到了为远戍边关将士运送战争物资的驼队也晚归了。与作者的稽留他乡形成鲜明对照,稽留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颈联:“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对仗更工,也是稽留思乡之情更深层次的延伸和对前途渺茫的感叹!明妃即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她出塞和亲就是经过绥州而去的,她去时年轻貌美,化解与匈奴的战争,欢送她的人群包括路边的花也应当是带着喜气和露出笑意的;然而蔡琰(东汉诗人。字文姬,又作昭姬,自幼博学通音律,初嫁河东人卫仲道,夫死,回娘家。董卓之乱中,被掠入南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再嫁屯田都尉董祀。)归来时也是经由绥州的,可她却两鬓秋霜已现。这都是经由绥州的一“去”一“归”形成鲜明的对照。我也是带着希冀与笑意来绥州的,归去时大概不会也两鬓秋霜吧。 听到了有人弹奏的曲子孤单地随着暮烟的升起而响起,也许就隐指作者自己的这首《绥州作》孤单地随着暮烟的升起而写成;看到了扶苏城上的弯月如钩,可望而不可攀,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稽留,寻找到能展我抱负的时机和前途呢? 由于作者是在城南门楼上望乡怀远,身后城墙最高处的扶苏墓就在作者所处位置的正东方, “扶苏城上月如钩”也即特指了是初升之如钩弯月,符合时间与地理环境。 * 绥州作① 韦庄 雕阴②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③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④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因羁留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最高处即秦皇 长子扶苏墓。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③蔡琰:字文姬,三国时人。④单于:曲调名。 1.颈联中“笑”和“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 诗人在初秋雨歇暮色中,独自倚靠在绥州城楼上,(应当在南城楼上,因绥州城靠山而建,南城门最低,临护城大理河,向高处望古城墙即有“雉堞连云”之感。)面对眼前景象望乡怀远而作此诗。 作者在诗中用的是“蒹葭倚玉”之典。 “蒹葭倚玉”乃表示地位低的人依附地位高的人。也同义于“蒹葭玉树”或“蒹葭倚玉树”,如白居易《和微之道保生三日》中“但恐持相并,蒹葭琼树枝。”;唐齐己《湖西逸人》中“橘柚园林熟,蒹葭径路迷。”;唐李颀《临别送张諲入蜀》中“梦里蒹葭渚,天边橘柚林。”等。蒹葭,没有长穗的芦苇。芦苇靠在玉树旁,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也用作借别人的光的客套话。 初秋雨歇的暮色中,作者倚靠在绥州南城门楼上,面向家乡(南方)看着前面“雕阴山”,挡住了对家乡的望眼,想到自己所要倚靠的玉树不存在,我这还没有长穗的芦苇面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理想或抱负)该何去何从呢?真是太难决定了。由此可推测作者写此诗时尚年轻和未入仕途,到绥州可能是投靠亲友不遇而稽留时所作。 *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