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市场机制、微观主体信用与国家治理-深圳金融.doc
市场机制、微观主体信用与国家治理
【编者按】2017年7月28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和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联手精心打造的“金融鹏程大讲堂”迎来第18讲,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作题为《市场机制、微观主体信用与国家治理》的专题讲座。徐忠局长以微观视角,从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和政府等微观主体及市场机制运行等多种维度,深入剖析了当前经济中金融乱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摘要: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存在乱象,如金融机构单纯追求规模粗放经营、国内准政府信用的存在、金融机构贷款易投向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农商行与省联社的提名权之争、大批僵尸企业的存在等。”
“金融乱象产生的原因,应从中国经济转型过程来看,金融扭曲实际上只是一个镜像,它反映的是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反映整个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中国经济要转型,须完善国家治理。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从微观机制、市场机制的角度,把公司治理、政府与市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财政与金融、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等关系理清楚,市场经济中才不会存在市场乱象和金融扭曲,金融市场的价格才能更好地反映微观主体的信用。”
徐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演讲嘉宾简介:徐忠,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在这里,我把自己最近对一些现象的思考跟大家作个分享。
一、金融乱象与准政府信用
最近,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整治金融乱象。如何整治金融乱象,我认为首先应从中国经济转型过程来看待金融乱象这个问题。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金融乱象实际上是实体经济和整个体制机制问题的镜像反映。
导致金融乱象的第一个体制机制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的问题。按照希克斯的总结,西方商业繁荣最核心的三个因素就是法律、货币和信用。实际上,市场经济是一个以个体信用为主的经济,如果个体信用不能被准确反映出来,则无法很好地定价,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信用是集体信用而非个体信用,即谁的“公章”越大,谁的信用就越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个体信用基础之上,否则便会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过同时也应看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且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过程中,集体信用的确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随着近年来会计、征信、信用评级等体系的不断发展,个体信用体系也在逐渐完善。最近进入破产重组的东北特钢,在发行短期融资券时公布的资产负债率在80%左右,然而没过几个月,就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显然,在此过程中,会计、信用评级以及承销机构中必然有一方或多方存在造假欺诈行为。在我国,市场约束要真正发挥作用,中介机构健康发展并避免政府干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内理财产品存在刚性兑付,政府平台贷款存在各种隐性担保,实际上,金融市场上很多名义上的非政府机构政府平台公司,其背后都隐含着政府担保。这类准政府信用的存在,带来了很多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2014年财政部43号文《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和2015年的新《预算法》中都强调,地方政府除发债外,其他融资方式都不属政府信用,融资平台等应根据企业情况进行评估。但众所周知,由于现实问题,后来政府各部门又相继放松2014年43号文和新预算法的限制,两项法规都没有得到落实,很多融资平台贷款存在政府承诺还款和政府保函问题。政策松绑使原来信用等级较低的平台公司债务一下提升至政府信用等级;2017年,财政部出台50号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和87号文《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此类债务又从政府信用等级降至较低等级信用水平。政府政策导致金融市场债券的信用等级大起大落,政策的前后不一致对市场的影响非常大。
二、微观主体存在公司治理缺陷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出金融业要转变方式、优化机构,为什么近年来金融机构的目标都是做大做强?我在调研时问很多金融机构,为什么一定要把规模搞上去,为什么一定要拉存款?金融机构普遍的回答是,规模上不去会导致几个问题。首先,去政府开会,位置会被排到后面;其次,地方政府根据机构规模情况配置推动经济发展任务;再者,监管机构同样是按规模大小来分配机构业务,规模代表金融机构在行业里的话语权。如此来看,社会的指挥棒是在按计划经济运行,导致很多金融机构经营行为扭曲。金融机构的薪酬待遇、行政级别等与规模挂钩,必然导致金融机构的经营是粗放的,导致金融机构一味冲规模,而不是科学地进行市场定位,在准确评估风险与收益的基础上稳健经营。
同样,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相对低下,私营企业经营效率相对较高,公司治理相对好一点,但为什么金融机构贷款却都倾向于贷给国有企业?明知社会资源配置与效率的关系,为什么有些资源偏偏流向低效率的地方?金融机构认为,给国有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