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媒介被重置的化身——郑文昕的创作.PDF
“新媒介”:被重置的化身——郑文昕的创作
文│杨紫
我们看到的和我们所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之间,总会隔着些什么。郑文昕多年来的创作论证着这
个道理。早在2000-2001 年英国留学时期,她创作过一件名为《The Floating Desire》的空间
装置——半透明织物上缝制的线条延绵不绝,在展场蜿蜒、铺陈开来,邀请观众步入,又略微
阻隔他们的视线。一方面,那些纱幔像是在宣告,即使目力所及能够穿透阻碍,抵达远处,你的
行为还是会遭受限制;另一方面,此类柔软的浸入式空间作品,又常常让人联想起盛装艺术家内
在感受的腔体。如此,“内”与“外”之间在被小心翼翼地平衡着。
在之后的创作中,由于所谓“前卫”的装置易于被贴上“东方主义”和“女性化”的标签,造成
误解,郑文昕放弃了这种媒介。即便如此,从呈现的结果来看,除去“内”与“外”的关系,一
些其他类似于基因的特征还是在她之后的绘画中被保留至今。首先是材质的透气。在绘画中,纱
布的特质被转换为对透明媒介剂的使用,颜料显现出薄如蝉翼的质地,为层层空间在同一幅画面
上共同存在埋下了伏笔。第二个特性与此相关,即平面化的趋向。体积感造就的滞重的视觉体验
被摒弃掉,色彩相应地透亮、轻盈。第三,空间和时间总是异质的,甚至是错乱的——这似乎
是创作实践发展进程中,“内”与“外”之间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彼此对立的结果。
于2008 年创作的《窒息》重叠了两处场景,宛如牢笼的地铁客舱内,几株树苗生长出来。在画
面前方的女性被织物包裹着 ,像是只鸵鸟,消极地抵抗着外部的世界。然而,观众来说看见的却
都是经过艺术家主观改造后的世界,更确切的说,是被改造后的外部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关系。他
们凭借自己的眼光,站在自己身处的物理现实中,与晦涩、内敛的绘画紧张地对峙。这双重的对
峙像是互为隐喻。
起始于2015 年底的“折叠的影子”系列开始,艺术家尝试从僵持的情绪跳出来,以客观和中立
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之前的创作。饶有趣味的是,这一“清算”最终还是被绘画的媒介记录了下
来——媒介被视为区隔的始作俑者,它突然暴露了原形。如果说,《窒息》将多个时间和地点引
进一幅画面,引起“叙事”的流动,是在反思和拓展绘画媒介的局限性;那么,“折叠的影子”
系列便预示着艺术家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较影像等媒介而言,这种局限性是由什么造成的?
这一问题由之后创作的,即在本次展览“介质标本”中的作品得到了解答。这些绘画和录像的构
思始于2016 年,我们姑且称其中的绘画为“新媒介”系列(这有些不大准确,一来媒介难称得
上新旧之分,二来绘画本身更难称的上“新”;但如果只提“传播媒介”或“网络媒介”又似乎
过分以偏概全)。在这一系列中,艺术家主动而决绝地让渡了一些自己对画面的控制权。她将微
信朋友圈、脸书等网络传播媒介中好友发布的照片誊写在画布上。涵盖图像的题材是常见的,即
对自拍、宠物、食物、旅游风景及新闻事件的分享,形成总体化的特征,因此,我们对其中某一
幅绘画进行个案分析总会显得徒劳。好友一次发布几张照片,她就按照顺序画几张;用的颜色也
是图像原本的颜色,只抽去过渡的中间色和体积感,保持一贯的明亮感和平面感;形象虽略有简
化和调整,但并没有因为构图或笔触的需要而增减。绘画题目按照照片发布的地点和时间的倒序
排列。命名受绘画流程所启发——凡是先被描绘的总会被淹没在后来的场景之中。
从操作层面上来讲,“新媒介”系列解决了一些一直困扰艺术家的问题。她所提出的创作原则给
她带来限制,却同时克制了绘画过程中挥之不去的习惯——艺术教育对画家手和眼训练形成的
禁锢。不过,一般来说,媒介的使用者总喜欢把问过上一个媒介的问题向下一个媒介提出。绘画
与摄影的关系即如此:在摄影被发明的初期,构图方法和创作题材常常取材于广受认可的油画,
比如艾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 )的《收割》之于米勒笔下的劳动者,或者雷兰德(O. G.
Rejlander )的《两种人生》之于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换句话说,在这些案例里,艺术的驱动
权都掌握在更庞大、清晰、“资深”的媒介系统手中。然而,郑文昕让网络、手机屏幕等令艺术
家感到陌生的媒介特性规定绘画的过程,便是在查看起源更早的媒介是否能因逼迫而激发出新的
可能。
让我们反过来看看这些“新媒介”的特质。在这些媒介中发布的图像是即时的,也是共时的——
即时网络、通讯和传播技术把个人的在场与实时的直播合并,开启了属于集体又属于个体的全新
的时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