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朝法律制度概要
明朝法律制度 主讲:江兆涛 目次 一、法制指导思想 二、立法概况 三、刑事法律内容 四、司法制度 一、法制指导思想 1.明刑弼教 “明刑弼教”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后人简称“明刑弼教”,从字面而观,“弼”乃辅佐之义,与“德主刑辅”并无实质区别。宋以前论及“明刑弼教”,亦多将其附于“德主刑辅”之后,其着眼点仍是“大德小刑”和“先教后刑”。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对“明刑弼教”作了新的阐释,认为礼、法均是理的体现,二者对治国同等重要,从而提高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 朱元璋 朱熹 二、立法概况 1.《大明律》的制定 “草创于吴元年,更定于洪武六年,整齐于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颁示天下。” 朱元璋于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颁行天下。《大明律》30卷460条,它一改唐律体例,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七篇的格局。 三、刑事法律内容 (一)刑罚 1.充军 充军犯根据身份在戍地或服劳役,或充当军士。充军期限分为“终身”即本人身死为止,和“永远”即子孙亲属仍须继续充军,直到“勾尽补绝”方能“开豁”。 明初,充军有实边之意,并无里程规定,后逐渐形成不等的里程,而有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六种之分,最远四千里,最近一千里。 (二)刑法原则 1. “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原则 清代法律学家薛允升在《唐明律合编》中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 “贼盗及有关币帑钱粮等事,明律则又较唐律为重。” 2.重典治吏,严惩贪墨 《明大诰》:官吏贪污,轻者罚苦役,戍守边缰,赃满六十两银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以示警告。 《大明律·吏律》:官吏监守自盗仓库钱粮,不分首从,并赃论罪,一贯以下杖八十,四十贯处斩。 (三)罪名 1.“奸党”罪的创设 朱元璋洪武年间创设“奸党”罪,用以惩办官吏结党危害皇权统治的犯罪。《大明律·吏律》规定:“凡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亦斩;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刑部及大小衙门官吏不执法律,听从主司指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 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1.中央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刑部主审判;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纠察监督。 2.地方 省、府、县三级。省设按察司,府县实行行政司法合一,知府、县令掌管狱讼事务。 此外各县乡设申明亭,张贴榜文,申明教化,并处理民事纠纷。 (二)会审制度 (三)厂卫干预司法 厂卫干预司法始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太祖始令锦衣卫负责刑狱与缉察逮捕。 成祖建立宦官特务机构东厂,专司“缉访谋逆,大奸恶。”其权超过锦衣卫。明宪宗、武宗时又分别建立西厂、内行厂。 司考真题精选 (2011)17.关于明代法律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明朱元璋认为,“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 B.明律确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刑罚原则 C.《大明会典》仿《元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 D.明会审制度为九卿会审、朝审、大审 * * 课时:2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明初重典治国及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立法和司法上的表现。 重点:立法指导思想;立法概况 难点:会审制度 司考考点:立法指导思想;《明大诰》;廷杖;申明亭;会审制度 朱熹并从“礼法合一”角度对“明刑弼教”进一步说明:“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虽其所施或先或后或缓或急,而其叮咛深切之意,未尝不在科此也”。 经此一说,刑与德的关系不再是“德主刑辅”中的“从属”“主次”关系,德对刑不再有制约作用,而只是刑罚的目的,刑罚也不必拘泥于“先教后刑”的框框,而可以“先刑后教”行事。这意味着中国封建法制指导原则沿着德主刑辅——礼法合一——明刑弼教的发展轨道,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明清两代法律实施的方法,发展方向和发挥的社会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国古代法律史上,一般说来,倡导“德主刑辅”,本意是注重道德教化,限制苛刑,所以它往往是同轻刑主张相联系的。而经朱熹阐发,风行于后世的“明刑弼教”思想,为推行重典治国政策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2. 重典治国 《明史·刑法志》:“太祖惩元纵弛之后,刑用重典。” 重典治国的主要表现是扩大了惩治反叛大逆等罪的范围,加重了对“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的量刑,以及严惩贪赃枉法与渎职的官吏。 2.《明大诰》的制定 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间,亲手订立《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御制大诰武臣》等四编《大诰》,共236条,具有同《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