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形势国际产业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产业转移的由来与动因,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把握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以及中国制造的转型与发展 一、产业转移的由来与动因 1.产业转移 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国际产业转移 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突破国家界限,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转移。 转移国(或地区)与承接国(或地区) 一、产业转移的由来与动因 2.产业转移的由来 是区域间因资源禀赋、区位、市场、产业配套环境、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动态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产业转移的动因 产业转移存在的基础是产业级差 发生的必要条件是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竞争 转移的动力是产业利益差 诱因是成本压力和市场拉力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和趋势 1.历史进程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 美国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最大的受益国。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联邦德国转移 联邦德国、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和“世界工厂”。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和趋势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 开始于20 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区域在东亚地区。 东亚“四小龙”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产业输出地有日本、亚洲“四小龙”、美国,承接的产业输入地有东盟四国但主要是中国内地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和趋势 2.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1)向发达国家回流:智能制造及综合成本调整推动 (2)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及低收入国家转移:基于劳动力成本及贸易优势 (3)新兴产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 各国都把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调整。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和趋势 (1)我国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持续推进,中西部经济增长明显 (2)外资加速向我国内陆地区布局,特别是向中西部重点经济区转移 (3)我国正逐步改变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角色,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4)我国产业转移进入产业链布局优化、转移与转型协调的新阶段 (5)产业链条式、整体式、集群式转移的特征日趋明显 (6)合作共建园区成为地区之间开展产业转移和合作的重要方式 三、中国制造的转型与发展 (一)当前中国制造的基本特点 1.中国是全球“制造大国”,但竞争层次仍然较低 2.主要制造业行业增长势头相对平衡 3.重点制造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4.制造业面临利率下滑和资产负债表压力 5.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缺乏核心技术 6.产业组织的不合理 7.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涨压力增大,转型发展形势严峻 (二)中国制造面临的新形势 1.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 2.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国际贸易规则正在重构,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形势 一是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 二是服务化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 三是规则与标准主导是未来全球竞争的核心。 (二)中国制造面临的新形势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趋紧,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4.国家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制造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三)中国制造的新愿景与战略 1.加快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战略 2.“中国制造2025战略”成为举国战略 目标:将中国建设制造业强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第二个十年,进入世界强国的中等水平;第三个十年,即到2045年,进入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品牌建设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 绿色制造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保障 (三)中国制造的新愿景与战略 3.重点发展的领域与重点工程 十大领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五项重点工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更新。 (三)中国制造的新愿景与战略 4.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 当前,制造业服务化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全球价值链主要增值点,也是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 通过“服务化”和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