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语言复习资料
(一)早期研究
1787,德国生物学家Tiedeman尝试
1877,达尔文开创进化论
1882,Preyer《儿童心理》记录儿子头三年语言发展结果
1907,Stern发表三个小孩学话的记录《儿童的语言》
(二)初步发展
20世纪30,40年代陆续有人提出心理的语言学,语言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
1953年,Carroll发表调查报告《语言之研究》,交错使用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术语
1951年,康奈尔大学研讨班
50年代以后,巴甫洛夫反射论和华生的客观功能主义,斯金纳等
(三)重要进展
1960-1970,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
乔姆斯基对斯金纳及其他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进行系统批判。
A、批判行为主义者的联想链说理论。
联想链说主张句子中多个词语构成联结链组成句子,句子中每个词语是下一词语的刺激物,因而整个句子是从左到右产生的。
(5)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6)Furiously sleep ideas green colorless.
(7)George picked up the baby.
(8)George picked the baby up.
词语的联结不能解释诸如例(5)的存在。例(7)(8)是同义句,这让联想链说问题百出。例(8)中的非连续成分表明仅仅强调毗邻词语之间的简单联结是不合适的。
B、用刺激贫乏论批判语言习得不能以儿童的语言经验来解释。
该理论指出,提供给儿童的语言样例信息不足以解释儿童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例如:
(9)John believes he is incompetent.
(10)John believes him to be incompetent.
(11)John wants him to win.
(12)John wants Bill to see him.
Chomsky的主张如下:
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提供给他们的语言样例绝对不会如此复杂精妙。因此,尽管父母可能对儿童语言发展提供某些方面的帮助,一定程度影响语言发展的速度,但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模式不是基于父母的言语,而是基于内在的语言知识。
C、乔姆斯基认为:
人类天生就被赋予了特有的语言官能,它是由遗传性的种系特征所决定。
存在着一种为全人类所共有的语言知识,即普遍语法。它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
(四)当今的发展方向
(1)本领域跨学科性质更加明显。
(2)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后心理学的研究兴趣集中于句法研究的浪潮已经激起关于语言的其他方面的研究兴趣。
(3)心理语言学如何看待儿童语言习得。儿童语言环境研究的复苏对内在语言机制的研究形成补充。
Tannehaus(1988)“心理语言学割断了它们与语言学的联系,被吸引到认知心理学的主流里面。”认为“没有语言学的心理语言学”
Miller在Chomsky影响下,首先使用记忆和反应的心理学实验方法验证转换生成说法
Brown到托儿所观察儿童怎样形成自己的语法
80年代,联结主义的流行
Bruner向心理语言学界介绍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著作
皮亚杰:思维与智力的发展,语言等式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生论)
维果茨基:提出“内部语言”说,“最近发展区”
理论解释——语言习得理论
有不同的理论和假说,争论的焦点是:儿童快速并高质量地习得母语,是先天的能力还是后天的语言环境在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1、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这是一种行为主义的理论。
(1)理论内容:
1)华生的主要观点:
心理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果,可以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人类一切行为的构成要素都只是反应,或多种反应的组合。反应多数是在环境中由刺激—反应的联结形成的。
2)斯金纳指出:人类语言行为只是刺激和反应。看见、听见和感觉到的东西是刺激,说出的话是反应。
3)刺激—反应的哲学基础是洛克的白板论, 强调后天经验的重要性。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学会某种语言就是在后天环境中养成某种习惯,儿童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的刺激(成人语言)他们通过模仿做出反应,如果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强化,一定的刺激和相应的反应多次重复就成为习惯从而学会语言。
(2)评价
“刺激-反应论”虽然受到很多批评,但并非一无是处,有很多合理得成分。它所说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模仿、强化,都是有道理的。要掌握语言也的确必须养成一定的习惯。
总的说来,刺激-反应论可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用这种理论不能全部解释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1)刺激—反应论积极意义:
儿童最先学会接触最多的那种语言(假定他处于多语环境)。
儿童常因观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