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精品】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11.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11.ppt

2006.10. 2006.9. 泄 泻 孔炳耀 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 教学要求 了解泄泻的概念;了解泄泻的预防和转归;了解泄泻与腹泻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内容;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掌握泄泻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掌握泄泻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一、概述 [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 [病名] 泄:泄者,漏泄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 泻: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之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医旨绪余·泄泻辨》:“愚谓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若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 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 本病首载于《内经》,称本证为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论述全面,这后世奠定了基础。《金匮要略》提出“下利”之病名,包括泄泻与痢疾,并在治法、方药上有所阐述。唐宋以后正式提出泄泻之病名,提出内外因皆可导致泄泻。 秦汉——《内经》:称“泄”(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难经》提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五种泄泻。病因有风、寒、热、饮食起居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和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喜则散,怒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气夺散,必致溏泄,皆内所因。”提出情志失调病因说。 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金匮十全五泄法后论》认为各种类型的泄泻,皆离不开湿。“故湿之气……相乘而为五变,其化在天为雨,在地为泥,在人为脾,甚则为泄。”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 明·张仲景《景岳全书·泄泻》:“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利水治泻,习惯称为“利小便则实大便”。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是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具实用价值。 清代值得一提的是,林佩琴《类证治裁·泄泻》中对真阳虚而泄泻(五更泻),其论理法方药,有重要参考价值。 [范围] 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多有较强的季节性,好发于夏秋二季。慢性腹泻是指反复发作或持续2个月以上的腹泻。 有一种医学上称为肠易激综合征,习惯也称慢性肠炎、神经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结肠痉挛、粘液性结肠炎、结肠功能紊乱等,临床常见;另有一类需引起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手术后的病人常常会发生直肠性便秘,此时由于粪便嵌塞于直肠腔内,刺激直肠粘膜,可有排便次数增加,且伴有里急后重感,有时还会有粘液排出,也不应列为腹泻,其实际上是严重的便秘,这种便秘需灌肠或用手挖帮助排便,医学上称之为假性腹泻。 [证候特征]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甚如水状;或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常兼有脘腹不适,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等形成脾虚湿盛而致泻。 暴泻多起病急,变化快,泻下急迫,泻下量多,多为外邪所致。久泻则起病缓,变化慢,泻下势缓,泻出量少,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常因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而成。 二、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脾虚湿胜。 “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景岳全书·泄泻》)”。 “无湿不成泻(《医宗必读》)。”“脾土强者,自能制湿,无湿则不泄。若脾土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 “泻由脾湿,湿由脾虚(《罗氏会约医镜·泄泻》)。” “至于肝郁乘脾,肾虚无能助脾而致泄泻者,虽与肝肾有关,倘若不累及于脾,亦无泄泻之疾。” 泄泻的病理属性:有寒、热、虚、实之别。 急性暴泻——湿邪伤脾,或食滞生湿,脾不能运,肠胃不和,水谷清浊不分,病属实证。 慢性久泻——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脾虚加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一)实——湿胜 1.感受外邪:(以湿邪最多见)以湿邪为主,长夏多湿,或久住湿地,或汗出入风,加之感受寒邪,导致寒湿困脾,寒主收引,湿性重浊下行,清浊不分,大小肠化物传导失职,而致泄泻。风邪夹寒湿,暑湿,侵袭肺卫,由表入里,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发为泄泻。 2.饮食所伤:暴饮暴食,或嗜食肥甘,导致

文档评论(0)

czy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