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 形态命题.pdfVIP

“移风易俗” 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 形态命题.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移风易俗” 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 形态命题

第34卷第5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4,No.5 2004年 9月 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Sep.2004 “移风易俗”: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 张节末,杨 辉 (浙江大学 国际文化学系,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它在古代美学史上的发展可分为四期:先 秦,荀子基于性恶论,主张以音乐和谐情感的作用,弥补礼义强扭人性的刻意、划一之偏,首次提出具有 鲜明意识形态性的移风易俗命题;秦汉之际,乐《记》从理论上进一步突出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而 《吕氏 春秋》、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修正并重新解释了该命题;到汉代,由于徽纬迷信的泛滥,命题的意识形态 性在董仲舒 春《秋繁露》中被相应地神学化,后经 《白虎通》的阐释,该命题被正式颁布为官方意识形态; 魏晋时期,裕康从道家自然人性论出发,否定了音乐移风易俗的道德性、神学性及政教性,弱化了命题的 意识形态性。 〔关扭词〕移风易俗;政教;意识形态 ;人性 ;音乐;情感 【中圈分类号」101 [文献标志码1A 文「童编号11008一942X(2004)05一0035一09 在中国古代社会,移风易俗是历代统治者、思想家共同关注的政教问题。荀子把政教融人音乐 美学,首倡 “移风易俗”命题。自此,“移风易俗”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一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和现 实意义。颇多关于古代美学的研究在论及美育时,往往会提到 “移风易俗”,但是对此命题的发展变 化过程及其重要的理论地位却鲜有探讨。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原典的研读人手,对移风易俗命题在 古代美学史上的主要发展脉络进行描述,以期考察上古至中古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面貌。 一、先秦:荀子继承古代政教传统和乐论,首倡 “移风易俗” 风俗、风气在先秦史籍中,最早以“风”指称。《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有 “天子省风以作乐”[1] (p.1424)之说,杜预为之作注曰,“省风俗,作乐以移之”川(p.1424)。可见,在上古时期,“风”由于指 称群体性的社会风气、习俗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且通过音乐省察并改善风俗的政教传统也早已 形成。“风”字在 《左传》中共出现47次,除指自然之风或风俗、风教等意思之外,还多用来指称音 乐、乐曲。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季札观风的故事:“为之歌邺、翩、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 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1](pp.1161一1162)其中,“风”虽然指音乐,实际 所表现的是风俗民情,音乐即以其与风俗、风气的密切关系而被用于政教。进一步考察先秦史籍和 原始儒家论著会发现,音乐移风易俗功能的提倡,根源于当时乐论对音乐之和谐规律及其情感的本 质,乃至其意识形态作用的初步认识。 《国语 ·周语》记载伶周鸿论乐:“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21(p.111)认为政治的道理与音乐 〔收稿日期」20(”一03一22 [本刊网址在·钱杂志」.en/sa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4年基金项目(02BZW011) [作者简介」1.张节末(1956一),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国际文化学系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 国美学史研究;2.杨辉(1977一),女,新扭昌吉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国际文化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美学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34卷 一致,皆以和平为指归。他还谈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替,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 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日黄钟,所以宣养六 气九德也一· 六间应钟,均利器用,裨应复也。[21(pp.113一121)音律的三分损益法、六律、十二律吕 等乐律体现了天之道即自然规律,因此,六律六吕分别对政治有着相应的作用。音乐的本质、规律 与自然、政治一致,都在于和谐,但当时乐论认为,音乐之和并不神秘,“大昭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