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天人感应学说.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讲 天人感应学说

第九讲 天人感应学说 一、黄老之学与儒家思想的争斗 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三、天人感应学说在国家政治中的运用 一、黄老之学与儒家思想的争斗 刘邦称帝前对待儒生的态度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 “竖儒”、“腐儒” 。 “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 对有知识、有能力的儒生非常器重 。 刘邦称帝后对待儒生的态度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叔孙通)“夫儒者难以进取,可与收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养子共起朝仪。”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无敢喧哗失礼者”。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刘邦任用儒生 “高帝悉以为郎” “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 刘邦后又接见了儒生申公和他的弟子 “以大牢祠孔子” 陆贾《新语》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陆贾《新语》 “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陆贾粗述存亡之徵,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儒学与黄老之学冲突加剧 窦太后,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 西汉前期以黄老思想为统治思想 辕固生反对黄老思想 窦太后喜欢黄老思想 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变化 汉武帝时期,社会的变化。 窦太后坚持黄老统治方针。 汉武帝更改国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天人感应的最初形态是神人感应,它起源于西周初年,基本内容是,至上神监视着统治者的行为,赏善罚恶。 《诗经·周颂·敬之》中,“敬之!敬之!天维丕思!命不易哉!无日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西周末至战国“自然化”的天人感应 自然界的异常现象是由于人的不良行为引起的。 《国语·周语》记载,“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天是以自然为外貌的有意志的至上神。 感应的方式是天监察人的行为,然后通过一系列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对人间的统治者进行告诫和劝赏。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春秋繁露·郊祭》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春秋繁露·郊义》中,“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证明了皇帝统治万民的合法性,即君权神授,另一方面,又对皇帝的权威有所限制,一个有道义的皇帝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按上天的意志行事,否则,上天就会用各种灾害警告统治万民的皇帝。 三、天人感应学说在国家政治中的运用 蝗灾的形成: 1、天气干旱 2、土壤含水量低 3、地面植被疏松 京畿、京东西、河北路蝗蝻继生,弥覆郊野,食民田殆尽,入公私庐舍。七月过京师,群飞蔽空,延至江、淮南,趣河东,及霜寒始尽。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八 上(宋真宗)默然还坐,意甚不怿,乃命撤膳,自是圣体遂不康。 实虑政令有爽天意。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八 熙宁七年的旱灾 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淮南诸路久旱 。 《宋史》卷六六 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 《宋史》卷三一三 灾异皆天数,非关人事得失所致者。 《宋史》卷三一三 山兽之君 郡(九江郡)多虎暴,数为民患。 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 虎相与东游度江。 《后汉书》卷四一 陵(刘陵,地方官)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 《太平御览》卷八九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 熙宁七年前后若干年的旱灾 旱1处;大旱0处 1276年(宋朝灭亡) 旱9处;大旱0处 1174年(百年以后) 旱26处;大旱0处 1076年(后年) 旱27处;大旱8处 1075年(后一年)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