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科举家族漫长的应试岁月
论科举家族漫长的应试岁月
——110806104德语王少航
古话有云“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苏轼贬官黄州时曾说他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候,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怎能不疯呢?考试涉四书五经等海量诗书典章,因此,能通过预试到江南贡院进入乡试的,极少有“神童”,相反“范进们”倒是常见的。在江南贡院的考生中,年龄最大的是广东陆云丛103岁。而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朝的尹枢,“应试时年已七十有余”顺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龄 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到当时做山东学道的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名藉藉诸生间”(乾隆《淄川县志》卷六《人物志》)。顺治十七年(1660年21岁应乡试未中。康熙二年(1663年)24岁应乡试未中。康熙十一年(1672年)秋32岁应乡试未中。康熙十四年(1675年 35岁应乡试未中。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48岁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51岁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暮春63岁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康熙五十年(1711年)72岁。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76岁。正月,病逝蒲松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丙子秋赴金陵。录科前一岁,丁本生母忧,是时降服已阙,而学官未之申明,格不能试,附船而归。及燕子矶风浪大作,舟覆,同舟十四人皆没于水。江故有救生船,因浪大俱袖手坐视”。当此生死存亡之际,恰好安徽潜山县人、生员柳际清也乘船赴南京应试,“适见之,泊舟悬赏以募救者,获起七人,杨公与焉。柳为之解衣赠路费,七人由是得生”。柳际清所携带考试费用,全都用来救人,到南京靠借贷才得以应试。巧的是他不仅中了举人,随后会试连捷成进士,授内阁中书。足见路途之艰辛。
三 应试过程的突发状况
以乡试为例,科举考试都在号舍中进行,号舍条件很差,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两排号舍之间留约四尺宽的长巷,号舍屋顶盖瓦,每间隔一砖墙,每号对面的墙壁上留有小龛,可以放置小炉以热茶水,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但因号舍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1.33米),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常会有考生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经常有考生因食物中毒导致意外死亡“上科予同荣弟、瀌叔从陆路到省,不料至下方,离家才五日,瀌叔即得病,日渐重,予二人伏侍汤药,日夜不安,至八月初六日不幸,予二人心魂俱失,不欲进场矣。后仍勉强应之,盖赖其时一应事务有荣弟担承料理也。第二次是他本人生病,记载到“是科也,予进一场,场内即发病,勉强了事……后病渐成疟,二、三场遂坚不应焉。由此可见考试过程的艰难。
四 应试者的毅力
科举考试的激烈竞争,决定了科场少年得意的只能是极少数人。浙江海盐人朱承陛入县学读书后,“旋饩上庠,屡膺首荐,乡先辈举器伟之”。1804年秋天,朱承陛到省城杭州参加乡试,“方抵寓,而疽发于背,同人咸劝公归。”但朱承陛坚持考试后回乡。于是在考场上,出现了如下惊人的场景:
朱承陛把一个装水的木匜扣在身后,“缚背进场”。监考官员大声呵问:“是隆然者为何物?”朱承陛脱掉上衣,取下木匜,露出正流脓水的后背。监考官员不由惊叹道:“生乃锐志功名若是耶!”
监考官虽然佩服朱承陛的毅力,但他毕竟身体患病,最后还是落榜了。直到1818年,朱承陛才成为一名岁贡生,取得“候选训导”的资格。当时朱承陛“五十有五矣,而进取之志,弗稍衰”。
蒲松龄一生,五次乡试未中,两次被黜,为了做官,穷一生精力,研究八股文章、诗赋、策论,志在金榜题名,走上仕途,改变命运,荣宗耀祖。无奈自从考中秀才后,连续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他对科举考试既废寝忘食,苦苦追求,又对科考的艰辛挫折,充满怨恨愤怒。直到他70岁时,才援例被补上一个贡生。贡生是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