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让数学课“生活化”.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让数学课“生活化”

让 数 学 课 “生 活 化”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资源,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那些做法。要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改变和整合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陶醉在学习的愉悦与成功的体验之中。现根据《新课标》,结合平时课堂教学实践就数学课改中如何体现“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浅谈几点认识: 一、借助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还体现了新课导入这一环节的重要性。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借助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导入新知先入为主,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数轴”这一内容时,我借助用弹簧秤称物体质量,观察温度计读数等生活现象,引入新课。通俗易懂,立即引起全班同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启动思维,自然地导出新知。 又如在学习八年级《勾股定理》这一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就是本届大会会徽的图案(出示图片)。它象一个转动的风车,挥舞着手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们。(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2)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赵爽弦图”加工而来的展现了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了解历史,介绍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让他们充满了爱国热情,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课的课题。 总之,教师应积极根据生活背景,灵活整合教材信息中的生活意义,用简洁的语言启发设问、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等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活动产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 数学教学中有些概念、规律性的东西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在教学中如果采用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活跃,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弄清楚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内容,掌握知识的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时,我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有一天,在一个公众场所,我正与几个同学在研讨负数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时,其中有两个行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今天我的生意不错,除去投资的成本还赚200元钱。” “我可没那么好的运气,不但没赚钱,还赔了50元!” 对他们对话的内容,我与同学们研究,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表示他们做生意的结果呢?如果要把一个星期生意的赚或赔的结果记录下来又如何做呢?一个月,一年呢?同学们研究出了这样一个方法,认为用它来记录比较简单、科学、也省事: 赚钱多少用“+”表示,如赚200元就用“+200”元表示 赔多少钱用“-”表示,如赔50元钱就用“-50”元表示 这样表示后,要想知道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一年的生意结果,只要把这些数据加起来就可以知道了,如果加起来的结果是一个“+”数,就可表示赚钱了,如果加起来是一个“-”数,就表示赔钱了。 通过这一情境,让同学们明确了为什么要引入负数以及学会了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的创造性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合理地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途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机会。 三、利用生活空间,运用新知 学是为了用,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学用结合是中学数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如在教学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后,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百岁父子”的故事: 有一户人家,父亲与儿子同一天过生日,每缝父子俩过生日,家里总要热闹一番。 有一次庆贺生日时父亲对儿子说:“当我们俩的年龄加起来刚好一百岁时,就能称为‘百岁父子’,到时候应该好好庆贺一下。” 舅舅在旁边说:“什么时候庆贺?到时我一定来凑凑热闹喔!” 儿子说:“还有几年,快了。” 舅舅说:“我记不清你们现在几岁了?快说说还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