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pptVIP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被西方文化界誉为功能派文化人类学开山大师的马林诺夫斯基,说过如下一句十分浅显,但却十分正确的名言:“人类极其关心的是传种与营养。” “营养”,其实是指人们为维系生命发展基本需要和能量消耗所必要的食料的摄取; “传种”,则是人类为了延续生命、事业和理想的继续而生产“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使自己的生命基因通过孕育下一代以保证种的延续。 这一相同的看法,在中国,至迟于二千几百年前便见于文献记载了:“食、色,性也。”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与西方人的认识方法与侧重有所不同的是,中国人很早形成并一贯坚持的看法是将饮食列于食、色二者的首位。 “民以食为天” 俗谚云:“人生万事,吃饭第一。”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与饮食有关。 庶民百姓人生如此,国家管理者的大政亦本于此:“八政:一曰食……”。 正是因为食事在中国百姓民生和国政中居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而食事很早以来便受到历代各阶层人们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民族远古时代的“礼”——最早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便与之结下了深缘:“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 You are what you eat;Do you want to understand another culture ? Then you ought to find out about its food. §2-1 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 食医合一 饮食养生 本味主张 孔孟食道 饮食理论的四大原则 食医合一 《淮南子》一书关于神农的记载:“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表明先民很早就认识到饮食活动具有获取营养和医病双重功能。 “食医合一”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性结晶,是食医制度的出现。食医制度的文字记录见于中国饮食史上的“三代期”。最迟在周代,王宫里就已设有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机构,有专司其职的“食医”。“食医”作为王廷营养师地位颇高,职在“天官”之序,“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饮 食 养 生:在健康长寿的理念下把握饮食 “饮食养生”,源于医食同源认识和食医合一的思想与实践。先秦时代,把养生主张表达得最丰富突出的莫过于老子和庄子。《吕氏春秋》记录了人们对饮食与长寿关系的探讨与追求:“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 “五者充形,则生害矣。” 食医合一 食物性能理论   主要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以脏补脏等。 (一)、四气 1、概念:又称四性,是指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作用性质和特征。此外,还包括了介于寒凉与温热性质之间的平性。 2、主要内容: 四性—实际上可概括为寒凉与温热两种对立的性质。 寒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热性病证,能够纠正热性体质,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 温热——祛(散)寒、温里、助阳—主要用于寒性体质和寒性病证,能够纠正寒性体质,减轻或消除寒性病证; 一、四气与五味(性味) 3、几点说明 (1)、关于平性:是指食物的寒热之性不显著,作用平和,应用广泛,但习惯上仍称为四性; (2)、寒凉与温热是两种对立的性质; (3)、除了寒凉温热之外,还有大寒、大热、微寒、微热等,它们只是程度上的区别,仍属于四性的范畴; (4)、食物的四性分类——根据四性的理论,可以将食物分为寒凉类、温热类及平性类三大类。 (5)、中医学认识食物四性的依据:是对食物作用于人体反应的概括(功能的概括),是与机体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二)、五味 1、概念:是指食物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淡、涩七种不同的作用性质和特征,但习惯上仍称之为五味。 2、主要内容: 辛——发散、行气、行血、健胃  ——主要用于表证、气滞、血瘀及食欲不振; 甘——滋养、补脾、缓急、润燥  ——主要用于虚证、拘急腹痛、润肠通便等; 酸——收敛固涩、生津  ——主要用于滑脱性病证和津伤口渴等; 苦——清热、泻火、燥湿、健胃  ——主要用于热证、湿证和健胃等; 咸——软坚、润下、补肾  ——主要用于瘰疠、痰核、瘿瘤等肿块、大便燥结和肾虚等; 淡——渗湿、利尿  ——主要用于水肿、腹水、小便不利等; 涩——收敛固涩 ——主要用于滑脱性病证。 3、几点说明 (1)、不同味的食物,其作用性质也就不同; (2)、五味还包括了淡味和涩味,但习惯上仍然称为五味; (3)、五味之外,还有“芳香”的概念,具有芳香气味的食物,一般具有醒脾、开胃、行气、化湿、化浊、辟秽、爽神、走窜等作用; (4)、食物味的不同,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即味的物质基础不同; (5)、常用食物统计:甘>咸、酸>辛>苦; (6)、一种食物可以兼有几种味,说明了一种食物具有多种作用; (7)、味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

文档评论(0)

ipad0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