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第6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6.1 框架结构的荷载计算
§6.1.1.板传荷载计算
计算单元见下图所示:
因为楼板为整体现浇,本板选用双向板,可沿四角点沿45°线将区格分为小块,每个板上的荷载传给与之相邻的梁,板传至梁上的三角形或梯形荷载可等效为均布荷载。
图6-1 框架结构计算单元
图6-2 框架结构计算单元等效荷载
一.B~C, (D~E)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
活载:
楼面板传荷载:
恒载:
活载:
梁自重:3.95KN/m
B~C, (D~E)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
屋 面 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17.128 KN/m+3.95 KN/m=21.103 KN/m
活载=板传荷载=5.625 KN/m
楼面板传荷载: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3.95 KN/m+10.772 KN/m=14.747 KN/m
活载=板传荷载=5.625 KN/m
二. C~D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
活载:
楼面板传荷载:
恒载:
活载:
梁自重:3.95KN/m
C~D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
屋 面 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2.349 KN/m+9.135 KN/m=11.484 KN/m
活载=板传荷载=3 KN/m
楼面板传荷载: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2.349 KN/m+5.745KN/m=8.09KN/m
活载=板传荷载=3.75 KN/m
三.B轴柱纵向集中荷载计算:
顶层柱:
女儿墙自重:(做法:墙高900㎜,100㎜的混凝土压顶)
顶层柱恒载=女儿墙+梁自重+板传荷载
=
顶层柱活载=板传荷载
=
标准层柱恒载=墙自重+梁自重+板荷载=
标准层柱活载=板传荷载
=
基础顶面荷载=底层外纵墙自重+基础自重
=
四.C柱纵向集中力计算:
顶层柱荷载=梁自重+板传梁荷载=
顶层柱活载=板传荷载
=
标准柱恒载=墙+梁自重+板传荷载
=
标准层活载=板传荷载
=
基础顶面恒载=底层外纵墙自重+基础自重
(3).框架柱自重:
柱自重: 底层:1.2×0.6m×0.6m×25×4.55m=49.14KN
其余柱:1.2×0.6m×0.6m×25×3.6m=38.88KN
§6.2恒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
§6.2.1.恒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计算
一.恒荷载作用下框架可按下面公式求得:
故:
恒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受荷简图如图6-3所示:
图6-3竖向受荷总图:
注:1.图中各值的单位为KN
2.图中数值均为标准值
3.图中括号数值为活荷载
图6-4:恒载作用下的受荷简图
(2).根据梁,柱相对线刚度,算出各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如图6-5 , 图6-6所示:
图6-5 B柱弯矩各层分配系数简图
B柱:
底层:
标准层:
顶层:
图6-6 C柱弯矩各层分配系数简图
C柱:
标准层:
顶层:
三.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剪力计算,根据简图(6-4)
梁:
(6-4)
柱:
(6-5)
四.恒荷载作用下的边跨框架的轴力计算,包括连梁传来的荷载及柱自重.
恒荷载作用下的中跨框架的轴力计算:
图6-5 恒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五.弯矩分配及传递
弯矩二次分配法比分层法作了更进一步的简化。在分层法中,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分层单元的杆端弯矩时,任一节点的不平衡弯矩都将影响到节点所在单元中的所有杆件。而弯矩二次分配法假定任一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只影响至与该节点相交的各杆件的远端。因此可将弯矩分配法的循环次数简化到一次分配、一次传递、再一次分配。
所以本框架设计采用弯矩分配法计算框架内力,传递系数为1/2。各节点分配两次即可。
如表6-1所示:
表6-1 恒载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内力二次分配表
图6-5 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单位(KN.m)
六. 恒载作用下的的框架弯矩图
对于无荷载直接作用的杆件(如柱),将其柱端的弯矩连以直线,即为该杆件的弯矩图;对于有荷载作用的杆件(如梁),则以杆端弯矩的连线为基线。叠加相应简支梁的弯矩图,即为该杆件的弯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