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级)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
第二章 地震波动力学特征 地震波被激发后,在传播过程中会收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如,在淤泥、厚黄土及沙漠地区,地震有效波的能量被强烈吸收,用于勘探的有效波能量减弱;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系切割,形成谷沟交错的复杂地形,原和沟的相对高差达几百米,在原与沟的交界为陡峭的黄土与空气的接触面形成一个强波阻抗分界面,因而地震波激发后,传播到黄土边沿,被反射回来,地震记录上就出现一种叫侧面波的干扰; 地表的小山、岩性不均匀体、堤坝等随着反射波的到达对地面做“敲击”动作,产生次生的直达波、面波、折射波;地下极小的薄层在地震记录上就不易得到反射波;另外地下的高速厚层发生屏蔽作用,无法得到此厚层下面地层的记录等等。总之,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大体上分为地表因素和地下因素两种。 一、表层地震地质因素 地表对地震波影响最主要是“低速带”。因为地表附近一般都分布着不均匀的新沉积层和风化层,这些层的组成物质是疏松的岩石和粘土,所以波速非常低(100~1000m/s)。某些地区,在低速带与高速层之间还有一层速度偏低的过渡区,称为降速带,如,在陕甘地区,从地表起有三层: 再如在华北地区: 低速带:厚3米,v=300m/s; 降速带:厚8米, v=1100m/s; 基 岩: v=1700m/s 看出低速带的厚度地区差异很大,多数地区为几米,有的厚达100米甚至200米或更厚。 低速带对地震波能量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吸收系数与频率成正比,并产生散射及噪声,使反射波旅行时间显著增大,导致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发生畸变,在低速带底部有明显的速度突变,使地震射线剧烈弯曲,因此无论 在低速带下部从什么方向向上入射的射线,通过低速带后都变成近于垂直出射到地面(低速带唯一的优点)。(检波器接收垂向分量) 低速带缺点:地震波频谱改变(频率降低), 分辨率降低,反射波旅行时间增大,造成假构造。 所以在地震勘探中,为了校正低速带对地震波传播时间和其它缺点的畸变影响,就要对低速带的厚度、波速进行测定,为进行必要的 校正提供参数。 低速带的测定方法一般有浅层折射波法、微地震测井、地质雷达法。 但缺乏地表低速带对地震勘探也不利。致密高速岩层使地震波带有较强的高频干扰;另外使面波强烈,造成反射波难以分辨。这些问题随技术进步都能解决。 二、地下地震地质因素 1、介质的成层性 地震勘探能查明地下地质情况,原因就是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波阻抗异常界面发生反射,速度异常界面发生折射,然后在地面布设的测线的接收点上接收这些包含地下地质信息的反射波、折射波。所以,介质的成层性是地震勘探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若遇到极端情况,如,成层的地层很薄, 称为薄层(一般用地震波波长作为薄层的界限,厚度远大于波长的称为厚层;厚度相当于或小于波长的属于薄层)。在地震勘探中,实际地层剖面中大量存在这样的薄层,如,地层厚度沿横向发生明显变化(地层发生尖灭)时,一个厚层就会渐变为薄层,那么此层的反射波特点也会发生变化。若我们掌握这种变化特点和规律,反过来就可更正确的、细致的解释地震剖面上的各种地质现象。(现在能分辨的薄层厚度为四分之一波长左右;在薄互层砂体中,单层厚度不超过八分 之一波长时,无论分布如何,总厚度大或小,都可视为均质体。) 另一种情况就是地质剖面单一,速度均匀一致或速度随深度线性增加,这样的地层(连续介质)就不会发生反射,但实际上这样的地层不会存在,因为一般在一定的深度H处,总会有一个反射界面(我国东部地区)。 2、界面的质量 要获得反射波,必须有波阻抗异常的界面,而反射波质量(稳定性)取决于反射界面的质量,即反射界面的显著性、平滑度、稳定性。 显著性-------指界面上下岩层波阻抗异常程度。波阻抗差越大,反射系数越大,反射波越强;但若反射波强了,透射波相对就弱了(总能量不变),则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能量相对减弱,于深层勘探不利。 平滑度--------指界面的凹凸程度。凹面使反射波能量集中,振幅增强;凸面会使反射波能量分散,振幅减弱。经研究,界面的凹凸面的直径与地震波波长之比决定散射程度,若比值相近,散射严重;若界面直径小于波长,散射减弱。所以可以认为,上下起伏几米的界面认为是光滑的。(地震波波长一般为70米~100米) 稳定性-------指反射界面的延续程度。若反射界面断断续续,界面倾角大于 300 的陡构造带,界面介质不均匀,强反射面等都会影响反射波的接收。 随着技术进步,可以克服上述不利因素,使地震勘探在许多复杂地质条件下得以进行。 * * 第三节 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 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全钢洗染两用机项目商业计划书(2013年融资成功案例范文)-协助企业融资-投资专家免费咨询.pdf
- 关于风险型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pdf
- 冀教版小学英语第四册课件Lesson 10.ppt
- 入侵探测器项目商业计划书(2013年融资成功案例范文)-协助企业融资-投资专家免费咨询.pdf
- 分散剂在煤水界面吸附的影响因素评述.pdf
- 光览配代架项目商业计划书(2013年融资成功案例范文)-协助企业融资-投资专家免费咨询.pdf
- 初一数学单元测试多彩的几何图形.docx
- 分析我国保护隐私权法律制度.pdf
- 农牧机械设备项目细分市场调查与上市募投可研报告如何编制(市场容量数据 甲级资质).doc
- 创意摄影:漂浮骑车人.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