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当代意义.doc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当代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内容摘要:马克思对待市民社会的态度不仅仅是批判的,他对市民社会有两种理解:一是其特定意义,即在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分析和批判了市民社会的本质;二是其一般意义,即充分肯定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是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诞生的标志。在1848年革命之后的相关著述特别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并未放弃对市民社会的一般性理解。通过批判国家过度管制市民社会的历史倒退现象,马克思强调要解放市民社会,实现“社会机体”的合理发展。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市民社会理论的准确内涵。   关键词:市民社会;国家;《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简介:王巍,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当下学术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探讨可谓方兴未艾。诸多学者对市民社会的内涵、思想史梳理和现实意义等都作了广泛的研究。随着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探讨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视域中开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义,而这又必须奠基于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完整把握。马克思对待市民社会的态度是双重的:他一方面致力于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中批判性地揭示市民社会的内在本质;另一方面又在建设性的意义上充分肯定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以及“现代社会”诞生的巨大历史意义,对市民社会的有机发展给予了积极评价。   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本质的揭示历程   国内外学界对“市民社会”的讨论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其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而发生内涵的转移。然而,对于究竟具有哪些不同的含义、内涵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学界有多种看法。总的来看,在马克思不同的文本中,“市民社会”有“经济关系”、“资产阶级社会”、“抽象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等不同含义。根据笔者的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并未准确理解市民社会的本质性内涵,只是在对黑格尔国家观的逻辑泛神论的神秘主义的批判中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马克思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基本上是黑格尔式的,尽管他以费尔巴哈的形式把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颠倒过来了。马克思当时对“市民社会”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他的基本观点是:市民社会属于私人活动领域,国家属于公共活动领域。作为市民社会的私人活动领域,不仅包括“物质的生活关系”,而且还包括宗教活动、长子继承权等。他把私有财产算作市民社会领域,但他对私有财产的认识也有不正确的地方,譬如他把宫廷官职、国家主权、封建特权都看作私有财产,甚至把精神看作是僧侣的私有财产。所以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并不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意思。   第二阶段,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1](P88、131)这里的市民社会指的是与上层建筑对立的经济基础,是整个人类社会和一切发展阶段的真正起源和基础。这也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市民社会”。   第三阶段,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深入到了资本主义的深层社会结构中,在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深刻剖析市民社会,发现了隐藏在现代市民社会阶级对立现象之后更深层的“本质矛盾”乃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从而揭示出市民社会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也是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市民社会”。   从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逐步成熟,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从现象到本质,一步一步剖离出其内在本质。   从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角度来看,第二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论尤为重要,因为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直接关联的。当然,由于马克思此时只是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表述,而并非历史唯物主义全部内涵的揭示,因而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又带有双重含义。   首先是广义的市民社会概念。这一概念基本等同于后来的经济基础的含义:“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可以看出过去那种轻视现实关系而局限于言过其实的历史事件的历史观何等荒谬。”[1](P87-88、88)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