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陶瓷饮水器具形态演化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陶瓷饮水器具形态演化研究

我国传统陶瓷饮水器具形态演化因素研究 摘 要 在人类造物活动中,陶瓷饮水器具作为满足人们维系生存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用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制陶工艺在技术进步、宗教和传统文化介入等因素的影响和综合作用下,陶瓷饮水器具的形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格局。 本研究从对陶瓷饮水器具的成因入手,论述了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分析了影响陶瓷饮水器具的主要因素,认为其形态是对功能性因素的本质性表达,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陶瓷 饮水器具 形态 演化 另一类值得关注的器具是壶类。这些器物的造型和特点是小口、长颈、鼓腹、平底或圈足,高度一般在30厘米以下。其中有些壶的腹部两侧有耳,并在腹壁两耳中间部位设有泥突。这类器具被称为背水壶。从陶壶的体量关系看,颈部的尺度适合全手握持,而鼓起的腹部则适合托扶。此类器具应是汲水、盛水器和饮用器等多种用途的结合。 此外,还有钵、碗以及鬹类。钵和碗在形态上较为近似,均为圆球体的截取部分演化而来。“这种形态对于以泥为材料的陶瓷来说无疑有很多优点,如容易成型、不易损坏、容量较大等”。[1]从碗钵的形态来看,敞口、深腹的器具便于盛装固体和液态的物体,应是食器的典型用具,但并不能排除也兼用作饮水的可能性。鬹类器具大量出现于新石器中晚期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鬹类器具的典型特征是长流、握把、袋状三足。长流的出现使器具内液体的分装具有良好的定向性、顺畅性和准确性。绳状和宽扁形握把使抓握更加稳定而不致左右晃动。三足具有极佳的稳定性,即使放置面不平整也能稳定放置。 [1] 程金城:《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论纲》。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考查可以看出:饮水器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早期的陶器中很难明确哪类器具就是饮用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陶器的出现一定也包括了满足先民们对饮水需求的器具,而这些器具又同时在满足先民们的其它需求。 1.2 陶瓷饮水器具的发展 入商以后,随着制陶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轮制技术的普遍使用、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如宗教、礼仪制度的建立),陶器的品种和制陶工艺有了明显的增多与提高。饮用器具与食器的区分更加明显,其代表性的器具有斝、爵、盉和觚等。斝为敞口、长颈、扁圆腹或扁折腹、圜底、三袋足;爵为敞口、前有流、后有尾、细腰带鋬、三袋足;觚为敞口、深腹、细腰、平底;盉为敛口、圆肩、短流、细腰、带鋬、三袋足。这些饮用器具均在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出现,三袋足器皿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到商代晚期,随着青铜器、木漆器等器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日用的陶器器皿品种有所减少,饮用器具在数量上以爵和觚为主。此时的爵在形态上有了新的变化,口部有流而无尾,三袋足演化为三椎状足。 东汉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这是陶瓷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与陶相比,瓷器具有烧成温度高(1200°C以上),坯体烧结后坚硬,坚固耐用 ;瓷胎表面有一层釉,光滑致密,不吸水、不渗水、易清洗;坯土具有可塑性,可以做成各种形态的器具等特点,加上轮制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器具可以制作得更薄更精致。东汉以后,开始进入了制瓷的时代。 陶瓷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器具与时代和社会的流行风尚密切相关。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行为极为考究,对茶叶的采摘、加工、用具、煎煮、品评、功用等均有明确的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滂时浸俗,盛于周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说明饮茶之风已扩散到民间,成为家常的饮品。这为唐代茶具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进入宋代,人们的饮茶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直接影响陶瓷饮具形态的变化。宋代时上层社会流行斗茶风尚,即用半发酵的膏饼碾成细末并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浓膏状,然后再注入初沸的开水,并用茶筅调和茶和水。宋人斗茶极为讲究,工序繁复,甚至对注水的过程都有说法。 这时的注子与唐代相比,壶体修长,壶颈与壶腹的连接部位下移,流多为管状长流,便于点茶,把的空间增大,更适于抓握。与注子相配套的还有注碗,注碗注入沸水可以对注子起到保温作用。 宋以后,斗茶之风不再流行,冲泡散茶成为主流。散茶的制作类似于现在的绿茶,将采摘的鲜茶叶杀青处理后,炒制成条形的芽茶,不同于宋代用茶餠碾成末后使用。冲泡时将散茶放入盏或茶壶中,注入沸水直接冲泡饮用。由此,从元代开始,饮水器具的形态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元代开始出现了高足杯(碗),高足杯(又称马上杯)侈口、圆弧腹、高足、足底外撇。杯身与足接合,足部中空不封底。高足杯的出现顺应了宋以后饮茶方式的变革,空敞的杯口适于查看泡茶时茶叶的形态及茶汤的颜色变化,略外侈的器沿与饮用者嘴唇接合平顺,便于饮用,端握高足又可以起到隔热的作用,避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