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西方“面子”在跨文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所属院(系):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所选题目名称:
中西方“面子”在跨文化交际上的差异
Differences on Fa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课题研究现状:
面子—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其定义已经被喻化为个人品质或抽象,不可捉摸的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手段。如今,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面子问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体现得尤其重要。人们看待世界、分析问题以及处理事务的角度也不一样。礼貌而委婉的给对方留面子可以促成交流,而侵犯面子的语言很可能会在跨国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导致不愉快的合作。
最初关于面子和面子观的定义来自于E. Goffman(1967)认为面子指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是他人认为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它是一种以被认可的社会属性加以描画的自我意象;并将面子分为自我-面子和他人-面子,与之对应的面子功夫分别是防卫与保护。此后,1978年英国人类学家Brown Levinson根据他们对言语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他们的著名的面子保全理论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阐明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黄光国在其所著的《面子》一书中,面子定义:“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面子强调人们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认同及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对比研究:“礼”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面子观;个人主义价值观中面子概念的特点;中国人交往中个人主义的突显。
本文旨在解读中西方对“面子”的理解与表现方式的不同,通过对中西方“面子”在日常跨文化交际上的差异分析,让读者加深了解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以便更好地运用中西方跨文化表达方式与西方人交流,减少文化冲突和利益冲撞。明确中西方在“面子”上的差异,对于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中西方的“面子”差异,对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翻译和其它应用语言学科也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课题研究要点:
1. 引言
1.1“面子”定义
1.1.1 中国“面子”的定义
1.1.2 西方“面子”的定义
1.2 文献回顾
2. 中西方“面子”观念差异
2.1 中国人的“面子”的特点
2.1.1集体主义
2.1.2 积极面子的维护
2.2 西方人的“面子”的特点
2.2.1 个人主义
2.2.2消极面子的维护
3. 中西日常跨文化交际与“面子”差异
3.1自贬与褒奖
3.2 “成功”的定义
3.3 餐桌上的“面子”
3.4 日常称谓
3.5 谈话风格
4. 中西方“面子”观念差异的成因
4.1 文化效应
4.1.1中国的儒家思想
4.1.2 西方的人文主义
4.2 历史影响
4.2.1 中国的封建统治
4.2.2 西方的资本主义
4.3 宗教信仰
5. 结论 课题进度安排:
2010年9月中旬,提交开题报告。
2010年9月下旬,参加开题答辩。
2010年12月下旬,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电子稿)。
2011年2月下旬,完成毕业论文终稿(纸质稿)。
2011年3月上旬,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1]Brown,GLevinson,S. Some universal of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2]Goffman E.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M]. New York:Doubleday,1959.
[3]Hofstetd,D.Y.F.On the concept of f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81,867~884.
[4]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5]林语堂.中国人[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