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考察报告 ——从宏村说起.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徽州文化考察报告 ——从宏村说起

徽州之行考察报告 ——从宏村说起 在大学期间,全班同学一起到徽州进行考察,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考察中徽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们被徽文化的意蕴所折服。 徽州的基本属地,在我国皖南丘陵山地,大致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处原始江南古陆。它位于江南吴越文化区的闽浙山地和楚文化区的江湖山地之结合部:徽州的新安江、龙田河水系下汇钱塘,徽州的婺江、阊江水系西入鄱阳湖,世称徽州“吴头楚尾”,是“吴楚分源”之地”。 徽州地处丛奥,崇山峻岭环峙,分布四境的高山,64%平均海拔1332米,境内36%的高山海拔1131米以上。在其境内陵谷又穿割围合形成大小不一、为数不少、山环水绕的谷地、盆地,整合成若干片山岭环峙的群落,成为各县的境域。“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徽之四境: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因溪“为隍”。山势具有城垒性。 由于徽地多山,“天目之巅”仅及“黄山之趾”,境内江河自四境奔腾外注如悬布之势,“水之东入浙江者三百六十滩,水之西入鄱阳者亦三百六十滩”。人叹“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徽州境缘高矗,地势又呈高台性。徽州地理上的这种四面环山、高台城垒式的自然环境,陆路交通不便,自然屏障相对闭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在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不高的农耕社会,给人以一种稳定感,人们可以在其中安其生、乐其土。而四射的江河水系又把徽州人和外面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是徽州人走出去的重要通道。 徽州位于地球北纬30度圈,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气候湿润,气温适宜,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各类动植物资源丰富。纵观环球,地球北纬这个30度圈,多年来已被科学界人士称做世界自然奇观集中的神秘地带。在这个30度圈上,徽州境内的黄山风光尤以它的秀美奇绝闻名于世。 黄山,它的自然风光以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冬雪、佛光六绝著称于世。黄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而且云烟造景变幻无穷,随处可见气势磅礴、幻若仙境、巧夺天工的立体山水画卷,令人叹为观止。黄山不仅以清秀本色的原生态自然风光享誉世界,而且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蕴含。中国古代儒、道文化都在黄山留下了许多遗迹遗存,遍布黄山的石刻题字、寺庙亭阁、古桥古墓记载了黄山的开发历史。历代名人歌颂黄山留下了大量诗文,还有流传至今的许多黄山民间故事传说、文学作品。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级的著名旅游胜地。 古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极为丰富的资源,孕育了徽州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使徽州成为我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根据考古发现,自智人时代始徽州同样经历了旧石器一新石器一青铜器的发展过程。早在大约四五千年以前,徽州人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了。黟县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陶片特别是屯溪西周墓葬出土的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陶纺轮、罐、盘、盂、钟形五柱乐器、铜鼎等),说明商周时期这里的土著先民已相当活跃,文化已趋发达。据专家考证,徽州土著先民远古时期属三苗部族。夏朝之后在江南兴盛起来的“越”即三苗族之一。古越族以蛇、鸟为图腾,习水便舟、巢居、善铸铜,并有以印纹陶为代表的越族文化,他们“饮稻羹鱼”、“火耕水耨”。徽州出土的为数很多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具陶器表明:当时越人的农业生产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手工技艺、青铜冶铸技艺已有较高水平。 春秋战国前后,徽州尚未见史籍载记,据《禹贡》当属扬州之域。秦朝立会稽郡,始置黟、歙二县属之,后属鄣郡,又有说曰:“春秋属吴,吴亡属越,战国属楚。”汉元封(公元前110一前115年)中改鄣郡为丹阳。黟、歙二县的设置标志着徽州文化作为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单元的成立。其时闽赣两省仅立三县,可知徽州文化处于这一地域文化发展之前列。公元208年,三国孙吴征战山越,分割黟、歙,设黟、歙、新(歙南地区)、始新(歙东乡地)、黎阳、海阳六县,立新都郡。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为新安郡。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新安江中下游立为睦州,余置为歙州,领有黟、歙、海宁、婺源、祁门、绩溪,始奠定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后历干余年而未变。 北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被改为“徽州”,六县域地不变“徽州”之得名,众说不一。一说“取绩溪之大徽村为名”,一说“盖郡境存徽岭、徽溪,扬之水出焉,说者以为取诸此”,此两说以地为名。再一说是“或云:徽,美也,故以为名”,此说以“徽”赞颂歙州之美而名。其实,“徽”之解除“美也、善也”之外,还有“绳索、捆绑、囚禁、束系”之义,所谓“置之徽墨,肃正国典”,“徽之纠墨,制以锁铁”,时徽州人方腊举旗造反,宋朝廷已被梁山泊农民起义搅得寝食不宁,对于江南山民的反叛更是又惊又怕,宣和三年终于把方腊起义镇压下去,统治者心有余悸,采取措施对歙州山民严加防范,当属必然,于是(改方腊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