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25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DOC

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25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25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孝悌与功利:谈谈叶适的孝道观念 四川大学教授、《儒藏》主编 舒大刚   叶适是“永嘉学派”的突出代表,也是南宋实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讲求实事实利,毕身追求学术的实际效用;主张内修国政,外御强辱,还亲身参加开禧年间抗击北人南侵的战争,取得不可多得的胜利。他的学术,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都广有造诣,形成注重“事功”的“实学派”,与肆谈“义理”、“心性”的“理学派”和“心学派”并驾而驱,鼎足而三,是宋代儒学的重要学派,是对中国儒学的重要发展。近时以来,关于叶适上述思想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成绩可喜。但是,作为讲求事功的永嘉学派中人,叶适对道德修养问题态度如何,特别是对传统孝悌观念的认识如何,还未见有人专门探讨。这里,欲结合对叶适《习学记言》和《水心集》的阅读,谈谈他的孝悌观问题,愿识者有以教焉。   一、德为人之干,孝为仁之本 儒家本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学派,他们的学术当然要建立在教德、教能上来,也就是说要道德修养和政事成效相结合,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者并举,德行居首,而语言、政事、文学皆其实用,视之为事功亦未尝不可。《易》之乾首揭“元亨利贞”,《文言》曰:“利者义之和也”;《系辞》又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提倡“进德修业”,推崇“盛德大业”,是经亦未尝不言“利”也。义、利本来一体两面,相须而行,亦相须而重。 然《论语》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用人们对“义”“利”的追求态度,来衡量君子与小人之分。墨家主张“义,利也”,法家更是重利轻义、以利灭义,仁义遂成虚辞。董仲舒为矫其弊,独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自是之后,似乎“道义”与“功利”成了对立之物,重道德修养者羞言功利,重功利者又往往忽视在内的道德修为,故学益偏而德越薄。叶适反对董仲舒将“义、利”、“道、功”对立的观点,也反对朱、陆空谈性道,明确提出“事功”、“实利”,以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但是他是不是就只重“功利”,就忽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呢?回答是否定的,叶适对以孝悌忠信为基石的儒家道德伦理不仅不忽略,而且十分强调,将其摆在诸能诸德之首位。 他说:“治身之义、事君之节,二者君子之极行也。于治身也能谨其小,于事君也能识其大,而君子之行不远矣。”治身即修身,属于道德修养范围;事君即政事,属于事功的范围。叶适认为这两者是一个想修成“君子”的人的最高境界(极行)。如果在修身时从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政事上能识大体、顾大局,这就离君子人格不远了。在治身与事君二者的关系上,叶适认为有本末、先后的区别,他说:“于治身之谨诚,细微无不尽焉,则推而达之,固所以合乎人伦之大义也。岂非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而非偶然幸致者乎?”也就是说,如果能在治身上谨慎修养,无纖毫过失,然后将这一品德推而达于政事,就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目标,亦即治国、平天下。治身是本,是先;政事是末,是后,这其中的轻重缓急、铢两轻重,是十分清楚的。 叶适还在《答省詹书》中明确说:“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宾主之大伦也;慈孝、恭敬、友悌、亷逊,忠信之大节也。”君臣、父子、夫妇、朋友、长幼,是为“五伦”。自帝尧令皋陶掌教,务明人伦,在宽;孔子提倡弟子入孝出悌、忠信礼敬、仁民爱物;孟子重申“孝悌忠信”、“仁义礼智”,明确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长幼有序”,于是重视伦常教育、提倡忠孝仁义,就成了儒家的重要特色之一。叶适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旗帜鲜明地将“五伦”和“孝悌忠信”等道德观念作为人生的“大伦”和“大节”。在他看来,这些大伦大节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是否自然而然地得到贯彻和执行的事情。他说:“所谓豪杰者,卓然兴起,不待教诏而自能,不待勉强而自尽。通达无间,而可以显仁藏用者,故孟子谓不待文王而兴,此某所以愿望于朋友。” 正是出于对儒家孝悌忠集观念的坚信和自持,叶适对《老子》非毁忠孝的言行,明确地提出了批判。他针对《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的观点,说:“和则不待孝,治则不待忠,其道或然矣。”这或许是初民原始的纯朴状态,但是在后来人类的知识进化、道德退化的演进历程中,这一状态只有作为理想残存于人类的记忆之中了。 面对不和不治、不忠不孝的现实,我们应作何认识,如何评判和处置呢?是怨天尤人,无所作为,消极对待?还是积极有为,提倡忠孝,复归和治呢?或是本末倒置,将不和不治,反而归罪于忠孝呢?显然老子属于后者,他本末倒置地将不和不治的社会,现实归罪于忠孝了。儒家则反是,处理不和不治的态度,是用忠孝来加以治理。叶适正是继承儒家的忠孝观,他批评老子说:“然其所以不和不治,岂为忠孝者致之哉?若舜父母、箕子之君,并以不和不治者集于其身,又将奚咎?老子谓因废道有仁义,因智慧有大伪,而谓家国之乱亦因忠孝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