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基础知识 中国杂交水稻.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稻病虫害防治适期 萌发 拔节 孕穗 抽穗 乳熟 蜡熟 完熟 分蘖 幼苗 杨花 25-30天 60-70天 100-110天 超级送嫁药 螟虫为重点,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 重点防治时期: 秧苗移栽前3-5天 破口前 混合用药保穗 防治策略:抓两头(秧苗后期、抽穗初期)、早预防、混合用药、多种病虫综合治理 注意事项: 施药兑水足:苗期2桶水,穗期3桶水 药后寸水3-5天 下午3点后施药为佳 预防穗瘟抓破口初期,宁前勿后 水稻烂秧的预防和控制 1.健秧 绵腐病 2.病秧 3.孢子囊和孢囊孢子 4.游动孢子 5.藏卵器和藏精器  立枯病 6.病秧 7.分生孢子  生理性烂秧 8.病秧 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品种、肥水管理、耕作习惯等) 物理与生物防治(稻鸭共育与诱蛾灯捕食和诱杀等 ) 化学防治 1、秧田喷施超级送嫁药预防分孽期病虫技术 2、破口抽穗初期混合用药保穗技术 3、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4、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 稻瘟病病情分级与评价标准 1、苗叶瘟抗性评价分级标准 2、穗颈瘟发病率分级标准 3、穗瘟损失率计算及分级标准 4、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 5、抗性频率(人工接种鉴定) 1、苗叶瘟抗性评价分级标准 级别 病级 发病情况 高抗( HR) 0 无病 抗(R) 1 只有针尖大小的褐点 抗(R) 2 稍大的褐点 中抗(MR) 3 圆形稍长的灰色小病斑,边缘褐色,直径约1-2mm 中感1(MS1) 4 典型纺锤形病斑,长1-2cm,通常局限于两条主脉间,为害面积2%以下 中感2(MS2) 5 典型纺锤形病斑,为害面积2.1-10% 感1(S1) 6 典型纺锤形病斑,为害面积10.1-25% 感2(S2) 7 典型纺锤形病斑,为害面积25.1-50% 高感1(HS1) 8 典型纺锤形病斑,为害面积50.1-75% 高感2(HS2) 9 典型纺锤形病斑,为害面积≥75% 2、穗颈瘟发病率分级标准 级别 病级 发病情况 高抗( HR) 0 无病 抗(R) 1 病穗率低于5.0% 中抗(MR) 3 病穗率5.0~10.0% 中感(MS) 5 病穗率10.0~25.0% 感(S) 7 病穗率25.0~50.0% 高感(HS) 9 病穗率50.0~100.0% 3、穗瘟损失率计算及分级标准 4、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 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 苗叶瘟病级×25%+穗瘟病级×25%+穗瘟损失率病级×50% 抗性综合指数 抗性水平 ≤0.1 高抗( HR) 0.1~2 抗(R) 2.1~4.0 中抗(MR) 4.1~6.0 中感(MS) 6.1~7.5 感(S) 7.6~9 高感(HS) 5、抗性频率(人工接种鉴定) 抗性频率=抗性植株/供试植株×100 注意事项 (1)感病对照品种的发病程度必须达7级以上方可认为鉴定有效; (2)抗性综合指数以各鉴定点的苗叶瘟、穗瘟发病率、穗瘟损失率的平均病级作为统计依据。 * * * * *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南岭以南。面积占27%,产量22%。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以双季稻为主,少数地区有三季稻和一季稻;以籼稻为主 Ⅱ.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 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面积占63%,产量66%。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双单季稻比例约为4:6,太湖流域为粳稻,其它地区以籼稻为主 Ⅲ.西南单双季稻稻作区 我国西南部。面积占6.1%,产量8.8%。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青藏高原河谷单季稻亚区。以单季稻为主 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 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辽东半岛西北与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 Ⅵ.西北干旱区单季稻稻作区 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和青藏高原以北。 * * * * * 杂交稻两段灌浆现象:一般常规稻在开花后 30 天左右,灌浆基本结 束,只有一个高峰,而杂交稻要在开花后 35—40 天才能灌浆结束,存在两个 灌浆高峰期,分别出现在开花后 10 天和 25 天左右,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两 段灌浆”现象。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决定时期和相互关系 穗数是在分蘖期确定的。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是由插植株数、单株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穗数的确定期在分蘖期,基础在育秧期。粒数是在幼穗分化发育期确定的。粒重是在抽穗后的结实期确定的。 这4个构成因素中,千粒重比较稳定,其他3个因素的变异较大。 在其相互关系中,仅结实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产量因素间均呈负相关。其中,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即当穗数或每穗粒数超过一定范围后,每穗总粒数或结实率呈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