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二胖.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二胖.ppt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适应性研究 教科院初教所 杨世碧 本研究于2001年5月教育部西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立项,历时三年进行研究,2004年5月结题,实验结果报送教育部课标研制组。其经验成果在全市小语课程领域推广。 随着课改的稳步推进,在前三年课题实验基础上,研究由点到面,继续深入进行。2007年5月,在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经过认真统计分析,梳理总结,形成了本研究成果,再次报送国家教育部,为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供依据,并发表在国际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07年11期。 6年来我们对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适应性验证经历了“学习课标—内化课标—实施课标—反思课标—修改课标”的研究过程。 提出了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内容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促使语文课程教学发生了根本变化,取得了可喜成绩,还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 一、研究的做法 6年的实验研究,经历了“学习课标——内化课标——实施课标——反思课标——修改课标”的研究进程。(如图所示) 第一阶段 学习理解,转变观念 ——(感知课标) 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课题组组织实验教师以“以会代训”的形式,进行实验的学习培训。2001年10月在重庆巴蜀小学举行了课题开题仪式暨首次实验研讨活动,经过学习培训,明确了任务,深感到实验任务重、难度大;有压力、很紧迫。必须经过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实实在在的实验工作,才能完成实验任务。并对进行课题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进行了培训。 第二阶段 内化实施,行为验证 ——(走进课标) 2002年3月至2004年10月,课题实验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准确把握“课标”的实质,重点进行“课标”适应性研究。凭借人教版、西师版、江苏版“课标”实验教材,对课标进行实验验证。 每学期组织两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对教师如何将“课标”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以启发和借鉴。 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对教师学习把握“课标”,进行理论指导。促进教师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课题研究,收到了很好效果。 进行师生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实施“课标”后教与学的现状,并给以教学行为导向。 第三阶段 理性反思 修改完善 ——(走出课标) 2004年11月至2007年6月,重点对“课标”进行反思,提出修改和完善“课标”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前一阶段的实施验证,我们对“课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走进了“课标”,适应了“课标”,但要客观的验证“课标”的适应性,还必须走出“课标”,进行理性的反思,经过教学实践验证“课标”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和完善“课标”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组织实验区的教研员、教师分片区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讨论,广泛听取和搜集一线教师对“课标”的实施意见,进行总结归纳,集中梳理,形成了修改“课标”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成果 (一)提出了若干条对“课标”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1、对《课标》“基本理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标准》提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将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与以往的大纲相比,理论上有重大突破。纠正了多年来 “文道之争” 的偏颇认识,平衡了二者的关系,有利于在课程实践中使两方面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这一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准确,表述准确、精辟,它充分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双重作用,关注到语文课程作为一种基础工具学科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督促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是适宜的。 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的狭隘与窄浅,使得二者处理得不如人意。 1)《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表述,只是宏观地谈到“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对语文内在本质特征,即课标所提到的“语文素养”作全面具体的阐释,可能仍难使广大教师对语文的文化内涵特性有正确全面、清晰具体的认识。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度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把握,显得模糊不清,一线教师不好操作。 建议: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作较深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zy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