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_半导体存储器_Flash1.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讲_半导体存储器_Flash1

半导体存储器技术 Semiconductor Memory Technologies 内容:非挥发性存储器:快闪存储器 §4.1 非挥发性存储器基础理论 §4.1.1 浮栅型非挥发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4.1.2 浮栅型非挥发存储器的编程原理 §4.1.3 浮栅存储器件的电容网络理论及器件特性 参考文献: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technology/ William D. Brown, 1998. (第一章) 半导体存储器 挥发性存储器:掉电后存储信息丢失 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 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DRAM 非挥发性存储器:掉电后存储信息可长期保持 只读存储器ROM 电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 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 快闪存储器Flash 其他新型非挥发存储器 浮栅概念非挥发存储器件 Invention of Floating Gate Memory Device Bell Labs 1967 Invention of the MNOS Memory Device Sperry Rand 1967 浮栅型存储器件陷阱电荷俘获型存储器件 主流的非挥发性存储器均采用浮栅/叠栅型器件结构 浮栅型存储器件的典型结构 衬底、源漏、隧穿栅介质(SiO2)、控制栅(多晶硅栅或金属栅) 浮栅(一般为多晶硅) 、多晶间介质层(SiO2或ONO)、侧墙 陷阱电荷俘获型存储器件MNOS(1967):A.R.Wegener 电荷存储在一层富含电荷陷阱的绝缘层(例如氮化硅)内 浮栅型器件的非挥发存储原理 内容 §4 非挥发性存储器:快闪存储器 §4.1 非挥发性存储器基础理论 §4.1.1 浮栅型非挥发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4.1.2 浮栅型非挥发存储器的编程原理 §4.1.3 浮栅存储器件的电容网络理论及器件特性 浮栅型存储器件的纵向能带结构 浮栅型非挥发存储器的编程机制 隧穿注入 Fowler-Nordheim隧穿注入 其他隧穿机制 超薄氧化层中的直接隧穿Direct tunneling OX/Nitride复合介质层的Modified FN tunneling 陷阱辅助隧穿 热载流子注入 沟道热电子注入(CHE:Channel-Hot-Carrier) 带带隧穿热载流子注入(Band-to-Band Tunneling) Fowler-Nordheim隧穿注入 根据量子隧穿理论,隧穿几率和势垒高度及宽度有关。由于SiO2和Si界面电子势垒很高(3.2eV), 电子很难穿过势垒注入到多晶硅栅中(TOX3nm)。 Fowler和Nordheim发现,在栅极电场作用下,氧化层的矩形势垒变形为三角形势垒,势垒宽度将随之减小,而隧穿几率则将增加,即发生Fowler-Nordheim隧穿:可认为是一种三角势垒中的场助隧穿效应。 隧穿几率随势垒宽度的减少做指数性增长;一般认为只有当势垒宽度降低到3-4nm,才会有明显的隧穿电流;对于SiO2,所需电场须达到8-10 MV/cm。 FN隧穿模型 Lenzlinger和Snow进一步对氧化层FN隧穿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FN隧穿电流模型。 典型的FN隧穿电流特性 其他隧穿机制 超薄氧化层中的直接隧穿Direct tunneling OX/Nitride复合介质层的Modified FN tunneling 陷阱辅助隧穿(Trap-Assistant-Tunneling) 浮栅型非挥发存储器的编程机制 隧穿注入 Fowler-Nordheim隧穿注入 其他隧穿机制 超薄氧化层中的直接隧穿Direct tunneling OX/Nitride复合介质层的Modified FN tunneling 陷阱辅助隧穿 热载流子注入 沟道热电子注入(CHE:Channel-Hot-Carrier) 带带隧穿热载流子注入(Band-to-Band Tunneling) 沟道热电子注入(CHE) 经典隧穿理论及量子隧穿理论 当漏极和控制栅加高电压,沟道中电子在横向电场的加速下获得很高的能量,成为热电子。 热电子在漏结附近碰撞电离产生e-h对,其中空穴被衬底收集形成ISub,电子则在漏极积累形成ID;而部分能量较高的电子在栅极电场吸引下跃过Si/SiO2势垒形成热电子注入电流。 CHE-有效电子温度模型 CHE注入可以用有效电子温度模型或幸运电子模型来描述。 该模型由E. Takeda等建立,它将沟道中的高能电子描述为具有一定温度(Te)的“热电子气”,并遵照Richardson热发射理论越过氧化硅势垒注入到栅极形成栅极电流。 所谓“电子温度”和通常由晶格振动定义的温度的含义有所不同,它是一个描述电子能量的等效概念,此时“热电子”和晶格振动之间的能量交换处于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