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的形音义与优律司美的关系-HiWaldorf.PDF

中国文字的形音义与优律司美的关系-HiWaldorf.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字的形音义与优律司美的关系-HiWaldorf

HiWaldorf | 为华德福社群服务 中国文字的形、音、义与优律司美的关系 发布人:陈琪莹 发布时间:2015年6月17日 编者注:依循本站《编辑及翻译用词对照表》,本文所有“优律思美”修改为“优 律司美”,其他未做改动。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陈琪莹 撰文 2015-05-2 最近与一些老师谈到如何运用中文字于华德福教学当中。字感教学的确重要,如果 我们不能让孩子对“字”产生切身的感觉,那么那种文字教育就是死的。但字感不 应由抽象而抽象,如果不想那样抽象,就应该对中文字有起码的认识。所以斗胆分 享了以下这篇,希望对教学现场的老师有所帮助。 本文档版权由HiWaldorf及授权人所有 | 1 HiWaldorf | 为华德福社群服务 中国文字,事实上,经历了一连串的演变: 从“没有边界/疆界”变成“有边界/疆 界”(隐形的框线);中国文字,随着地层板块和中华民族人体结构的硬化而“深度 ‘物质化’”,所以中国文字也在“由‘软’而‘硬’”,“由‘以太’而‘物 质’”的过程里。优律司美,是要借用心魂的力量(“心”是现代人类最先由“物 质”而“以太”的器官),帮助中国的文字由物质性重新回归以太性,让文字能真 正与人的心魂交流,开启对话之外的对话。 中国文字的“义”在“形”里,也在“音”里;所以探究“形”、“音”,就能 了“义”。由于中国文化发轫于中原,黄河冲刷下来的“黄土”对文字的构成影响 很大。“黄土”是一种结构被“松散”过后的沙土质,但因为被“松散”过,所以 极度渴望“凝聚”;黄土高原的表层很松散,内在(下层)却相当密实,这也对应到 了中国文字:中国文字的肌理比起其他文字、语言密实,力量比较集中在中央部分, 愈往外,能量、形状愈开散(字的中央相对上内聚,字的外缘相对上松散);因此, 中国人会讲究“家庭”、“社会”的伦理,不是没有道理的。中文需要“向心”的 力量,才能凝聚成字;中国人要(向外)展现力量时,如果缺乏自己(个体)的力 量,就一定会诉诸“群性”,那样才能让他有所“本”,才能凝聚(成)他。所以, 中国人在结构身体的方面很务实,重视内在脏腑的保养,反而认为“外在情境 是‘外邪’,会造成内在的偏颇与失‘常’”。 中国文字很讲究“接地、触地”的性质,不像其他文字的基线可以悬空;字形中不 管带着多么深邃、空灵的概念,都必须触碰地面,如果没有,也常会添加撇(掠法; 丿)或捺(磔法;乀),以“贯穿”或“支持”的力量来触地。中华文化,如果失 去土地,就会失去应有的安全感,就无法让人“安身立命”;“跟‘土地’连结在 一起”是中华文化的宿命——中华文化允许“土地”成为它最重要的制约,也允 许“土地”成为它主要的命运——中华文化,其实是所有文化中,最对着“土地” 工作(作文章)的文化型态。 然而,要对“土地”工作,人的内在就必须要发展出“顺(从)”与“(协)和” 的特质;不过,若对环境太“顺”服,人就会悲观、宿命,就会忘记自己的力量; 本文档版权由HiWaldorf及授权人所有 | 2 HiWaldorf | 为华德福社群服务 若对环境太求“和”,人就会太吞忍,失去自己的立场。会选择被中华文化陶染的 人,人生中有很大的功课是: 虽去“顺”,但不畏惧展现自己的力量;虽去“和”, 但仍坚定自己应有的立场。 中国字讲究着某种隐形的对称架构(各种参与的元素在力量上均匀地排比、分布), 却不会去粗暴地抹灭、裁减字的棱角——中国字允许每个字保留自己的个性,但却 会用文化的精神,让个性显露,却不过度。例如:中文字中的“捺(乀)”,尾巴 会细细地收束起来,为的就是使力上的收放与呼吸:已经尽力表现了,剩下的就留 给事件(笔划)自己;“力”(已)出而后“顺”。另外,很多笔划会 以“乛”、“亅”、“乚”等往内里/中心方向回勾的形式收尾,这就是“展”而 后“和”:个人的立场顾虑到,却也回归群体/内聚力的核心。中国的“中”字,就 是有原则、贯穿天地的“平衡”,顾及各个向度的“平衡”,文字如是、文化如是、 个体如是、群性也如是……严守四方分际,才有能力去“中”。【中华文化中会顾 及的面向,都是四平八稳的,主要是水平轴与垂直轴。 中国字很“方块”,这是因为中国人笃信“天圆地方”的观念;文字既是入世(入 地)的,自然就要“方”,就要符合环境的规矩。这种在文字里笔划上、力道上的 转折,其实是一种“出于己”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